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和化的背景下, 產品要迅速并且成功地占領國內外市場, 就必須提高產品的環境適應性和可靠性。
環境試驗是以產品對預期工作環境的適應性為考核目標的試驗, 包括耐受惡劣的儲存與運輸環境而不致損壞和在合理極值環境條件下正常工作的能力。
環境試驗是產品基本的試驗, 只有通過了環境合格鑒定試驗的產品才能投入可靠性增長試驗;通過了環境驗收試驗的產品才可投入可靠性驗收試驗。如美MIL- STD- 785 B 中明確地指出:“應該把MIL- STD- 810 中描述的環境試驗看作可靠性研制和增長的早期部分[3]。這些試驗必須在研制初期進行, 以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來糾正試驗中的缺陷, 而且這些糾正措施必須在環境應力下得到驗證, 并將這些信息作為可靠性大綱中一個*的部分納入故障報告、分析、糾正措施系統( FRACAS)
環境試驗的試驗場地應能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能進行近可能多的試驗項目,并且應與將來可能作戰的環境近可能地接近。但是,環境試驗場往往與真實的使用環境存在差別:在選擇模擬試驗項目時,應具體地分析對待試驗物品的使用要求,應使選擇的試驗項 目既代表了主要的使用環境,又能加快試驗速度,節省經費。
目前, 我國很多產品設計從單純追求技術指標轉向提高產品的綜合效能[1]。在產品引進過程中,由于來源不同, 在同一場所會出現不同的環境試驗標準體系相互交叉的情況; 隨著可靠性工作的逐步深入, 該指標已納入研制合同。環境工程和可靠性工程相互交叉, 使產品在研制和生產中, 試驗項目和工作量成倍地增加, 這給研制和生產部門帶來了許多重復性工作, 周期和成本難以保證, 這就要求對相同的試驗項目進行合并和簡化。也就要弄清環境工程和可靠性工程的概念, 充分利用已進行試驗的結果, 簡化試驗工作量, 縮短研制周期。
然而, 國內的某些產品研制單位對環境試驗認識還存在一定的誤區, 沒有真正地理解對產品進行環境試驗的真正意義, 沒有將環境試驗看作一個可使產品增值的過程[2]。因此, 很有必要深入地探討有關環境試驗的各種問題。
環境工程是一門工程學科, 它是為保證產品在規定的壽命周期內, 在預期的運輸、儲存、使用和維修期內使產品的環境適應性達到規定要求所進行的一系列工作, 主要包括環境的管理、技術研究、條件分析、影響分析與防護技術4 個方面, 產品從出廠到退役的全壽命期內, 都處于各種自然環境和誘發環境中, 在環境應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導致性能降低甚至不能工作。所以我們必須重視環境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