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百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文章>>生物育種——農作物增產的重要途徑
生物育種邁進
戰略性新興產業
記者:以轉基因為主的生物育種技術目前還不為公眾所熟悉。請問生物育種為什么能被列入今后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黃大昉(*委員、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我國糧食已經實現連續6年增產,今后10年還要增產1000億斤糧食,靠什么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的還是要靠培育優良品種。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表明,作物新品種在糧食單產提高中的貢獻率占25%以上,其中發達國家為40%,中國為30%左右。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主要農作物品種的每次更換都使產量增長10%以上。實踐證明,發展生物育種是確保糧食安全、提高農產品產量、緩解人口劇增與土地銳減之間矛盾的根本途徑。
在生物育種的發展上,我國也有深刻的教訓。近年來,國內大豆生產與加工之所以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動境地,其根本原因并非對國內非轉基因大豆保護不力,而在于大豆轉基因技術自主研發實力不足。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去年將生物育種列入了今后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國家在啟動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等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后,再次將生物育種上升到國家戰略。
記者:轉基因作物育種產業在世界上的發展如何?
林敏(中國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統計資料表明,2009年有25個國家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另有32個國家批準轉基因產品進口或進行大田試驗;包括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12種作物在內的轉基因作物總種植面積繼續快速增長,總面積已達1.34億公頃,較產業化初始的1996年增長近79倍。大豆種植面積的77%、棉花總面積的49%、玉米總面積的26%、油菜總面積的21%均為轉基因品種。轉基因作物育種推廣應用速度之快創造了近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奇跡。
面對世界生物技術與生物育種產業發展的趨勢,在經過多年嚴格的科學實驗后,我國去年為轉基因水稻和玉米頒發了生產應用的安全證書。此舉搶得了轉基因生物產業發展的先機和技術制高點,對我國長遠發展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轉基因作物
對人的安全有保障
記者:轉基因的安全性一直得到公眾的關注。轉基因到底有多可怕?
黃大昉:其實,在人類誕生以前,界就一直在不停地進行轉基因。對自然野生植物進行馴化、進而人工種植,從而托起農耕文明和現代農業的育種技術,其本質也是“轉基因”。無論常規育種還是雜交育種,zui終的目的都是通過不同的技術手段,將各種有利于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的優良基因不斷聚集到某個品種中,讓它獲得較高的產量和抵御干旱等災害的能力。自然
記者:那么,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究竟是否安全?
吳孔明(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農業*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我國轉基因作物主要采用的一個基因來自一個名叫蘇云金桿菌的細菌。大約100年前,在德國蘇云金小鎮的一個磨房里,人們發現幾只倉庫害蟲莫名其妙地死了,科學家便將這些昆蟲拿到實驗室研究,在它們體內發現了一種細菌。后來科學家把這個細菌命名為蘇云金桿菌,英文名簡稱BT。人們用這個桿菌制成一種生物農藥來使用,在世界各地建了很多BT工廠,已經連續使用70多年了。
上個世紀80年代,科學家終于將BT中那一小段殺蟲基因轉到農作物中去,這樣就陸續產生BT棉花,BT玉米,BT馬鈴薯,BT水稻。到現在為止,BT已經發現了400多個基因,人類利用BT基因的前景十分廣闊。
事實證明,BT殺蟲的機理已經非常清楚!它的蛋白質只和昆蟲特異性受體蛋白結合。這種蛋白吃到人體內,就會在胃里迅速降解,變成氨基酸,被人體消化吸收了。即使進入腸道也無法和人體腸子上的蛋白結合。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只轉BT,而不轉其他的基因。轉BT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不僅可控,而且有充分保障。
記者:有人擔心吃了轉基因食品后,被轉入的外源基因會不會進入人的身體,進而改變人的基因?
黃大昉:科學告訴我們,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因為所有生物基因的化學成分都是一樣的,都是由核酸組成的。食品中含有的大量核酸成分進入腸胃后會被消化、降解成小分子,不再是完整的基因,轉基因食品也一樣,不會以基因的形態進入人體組織,特別是生殖器官,因而不可能影響人的基因組成。
記者:上如何看待轉基因食品?
林敏: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實質等同是共識。美國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FDA認為,在轉基因食品和傳統食品之間幾乎沒有發現任何根本性的差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百零一條規定,“乳品、轉基因食品、生豬屠宰、酒類和食鹽的食品安全管理。”我對此的解讀是:經過嚴格安全評價、批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和傳統的乳品、生豬屠宰、酒類和食鹽的食品一樣,歸食品安全法管理,說明目前批準的轉基因食品與這些傳統食品具有實質等同性。
歐盟委員會的報告也指出:轉基因作物并未顯示出給人體健康和環境帶來任何新的風險;由于采用了更的技術和受到更嚴格的管理,它們可能甚至比常規作物和食品更安全。2010年3月2日,歐盟委員會宣布,批準歐盟國家種植一種轉基因土豆。這一決定被認為是歐盟委員會轉變對轉基因農作物的立場,具有特殊意義。
轉基因作物
有自主知識產權
記者:我國的轉基因作物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嗎?您研制的轉基因玉米自主知識產權狀況如何?
范云六(中國工程院院士):獲得自主知識產權對于科學家獲得成果及其產業化至關重要,同時也是企業保證產品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我國目前頒發安全證書的兩個轉基因作物都有自主知識產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進行查詢。
1996年,我們課題組從一種真菌中分離得到植酸酶基因,并通過重組實現表達,1997年向*申請發明,于2001年獲得中國發明*。在國家“863”等課題資助下成功地研發出我國*代植酸酶產品,并獲得政府許可,實現了商業化。
1998年,我們開始研發富含植酸酶的轉基因玉米,后經過連續六代篩選,得到穩定表達的轉基因玉米純合株系。于2006年11月申請國家發明,2010年2月得到*通知。
轉基因作物
對環境安全友好
記者:轉基因作物對環境安全嗎?
黃大昉:要回答轉基因作物對環境是否安全這個問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連續商業化生產14年的國產轉基因抗蟲棉zui有說服力。我國目前已獲審定的轉基因抗蟲棉品種共有160個,其中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省轉基因抗蟲棉種植率達到了,累計推廣應用面積已達3.15億畝,新增產值超過440億元,農民增收250億元。抗蟲棉的應用不僅有效控制了棉鈴蟲對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危害,還由于降低了70%至80%的殺蟲劑用量,有效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減少了農藥中毒事故。
吳孔明:從1996年起,我們就在河北廊坊的科研基地開始了對抗蟲棉治蟲機理以及對環境安全的長期跟蹤研究。每年5月份,棉鈴蟲把卵產在麥穗上。到6月份,棉花現蕾,蛾子就飛到棉花上,這時只有棉花可以給它提供生存條件,沒想到這些棉花都有抗蟲基因,能*釋放“農藥”,大批殺死棉鈴蟲。這樣年復一年,通過Bt棉的誘殺,不斷減少其種群數量。
我們課題組據此寫成了翔實而生動的研究報告,被作為封面故事刊登在《科學》雜志上,在上引起較大反響,充分說明了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對環境的安全性。
記者:有人擔心轉基因發生漂移,對環境造成危害。您對此怎么看?
黃大昉:首先自然界的基因漂移現象經常發生,否則生物無法進化了。其次,要看所漂移的基因是否有害。我們在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上積累了10多年的完整數據。所轉移的特定基因本身是安全的,這些轉基因作物花粉的傳播范圍十分有限,沒有發現它們對環境造成危害。
什么是轉基因技術(鏈接)
基因是具有遺傳信息的脫氧核糖核酸片斷,是控制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基因通過復制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通過控制蛋白質表達,決定生物的特征特性,并在繁衍過程中代代相傳。
轉基因技術就是將高產、抗逆、抗病蟲、提高營養品質等已知功能性狀的基因,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轉入到目標生物體中,使受體生物在原有遺傳特性基礎上增加新的功能特性,獲得新的品種,生產新的產品。轉基因現象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例如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異花授粉和天然雜交等。
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比,具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是傳統育種技術一般只能在同一物種內實現基因轉移,而轉基因技術可打破不同物種間天然雜交的屏障,擴大可利用基因的范圍;二是傳統的雜交育種技術操作對象是整個基因組,不可能準確地操作和選擇具體基因,而轉基因技術所操作和轉移的基因具有明確功能,后代表現可準確預期。
由于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的本質都是通過獲得優良基因進行遺傳改良,因此,將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緊密結合,能培育多抗、、高產、新品種,大大提高品種改良效率,并可降低農藥、肥料投入,在緩解資源約束、保障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拓展農業功能等方面潛力巨大。
資料來源:*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