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因耳聾致啞成為嚴重影響我國人口素質的重大疾病。對耳聾患者而言,*開啟了一扇通往有聲世界的天窗。請關注——*為耳聾患者重建聽覺。
在不久前舉辦的第37屆美國耳鼻咽喉科學學術研究年會上,*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楊仕明教授應邀在會上就該科近20年來開展的2000多例*植入以及中國現階段人工聽覺植入現狀作了主題報告,引起了同行的廣泛關注。
據我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聽力言語殘疾患者達2780萬,居全國殘疾人群,因聾致啞成為嚴重影響我國人口素質的重大疾病。“大量聾啞病人治療問題亟待解決。耳聾分為傳導性聾和感音神經性聾,其中由于人類內耳毛細胞損傷后不能再生造成的感音神經性耳聾占了重度耳聾的70%左右,這類耳聾的治療仍然是世界性難題。”楊仕明說。
*越早植入效果越好
*是一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直接刺激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的電子裝置。
近年來,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語音學、電生理學、材料學、耳顯微外科學的發展,*技術也飛速發展。現在*已把*作為治療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的革命性的新技術。重度聽力障礙病人植入耳蝸后,通過言語康復訓練可告別手語和唇讀,像正常人一樣與人交流、融入社會。
醫學界普遍認為,植入*是迄今為止治療重度以上耳聾zui有效的方法,如果聽力殘障兒童在幼兒時期就能進行合適的聽力干預,如植入*或佩戴*等,他們能和正常人一樣生活與學習。嚴重聽力障礙的新生兒中大都是只聾不啞,如果能及時得到干預治療和言語康復訓練,就能夠學會說話。對重度耳聾患兒來說,*越早植入效果越好。
聽覺植入技術為耳聾的治療帶來了技術上的革命,使兒童語前聾、成人語后聾、復雜中耳畸形的患者獲得了聽力。但至今仍然有諸多病例如耳蝸骨化、小耳畸形等因病情復雜而成為聽覺植入或相對禁忌癥,造成國內許多的重度聽障患者,因無法手術而錯過了*的植入和康復時期。而另一方面,聽神經病是聾病中zui為疑難復雜的類型,其發病機制不明,即使進行耳蝸植入效果也難以預料,需要對致病機制和治療靶點進行深入研究。”楊仕明指出。
“隨著對耳蝸發育和內耳疾病認識的提高,通過采用新技術手段,目前大部分復雜病例的耳蝸植入已得到解決。”楊仕明介紹,如共同腔畸形的耳蝸尚存留有功能的毛細胞,通過結合術中CT導航使耳蝸植入恢復聽力成為可能;還比如采用耳蝸第二回植入技術或前庭階植入,確保耳蝸骨化患者的成功植入。
找出聽神經病致病根源是關鍵 目前的研究數據顯示,國內外采用*治療聽神經病的成功率一般不超過50%。因此,即使采用*植入的方法治療聽神經病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在聽覺植入治療聾病的臨床實踐中,聽神經病因其發病部位難以判斷,導致醫生術前難以評估患者植入后的效果如何。因而,如何減少聽神經病患者的無效植入便成為了上聾病治療中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而減少聽神經病患者*的無效植入,關鍵是要明確聽神經病的主要致病部位。”楊仕明說。
“我們通過研究發現關鍵的病變發生在內毛細胞帶狀突觸。明確了聽神經病存在著以帶狀突觸為關鍵致病的突觸型,而這種類型的聽神經病植入*后可以重建受損的聽功能。因此我們提出突觸型聽神經病新分型,用于判斷聽神經病*植入預期效果的標志,解決了聽神經病治療難題。”楊仕明介紹。
國產電子耳蝸帶來福音
截至2013年,我國約有3萬名嚴重的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接受了*植入治療,但對于需要植入手術治療的近30萬名潛在患者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
目前,我國國內聽覺植入產品主要依賴進口,國內*市場八九成依然被進口產品所占據,而進口耳蝸20萬元左右的高昂價格,令很多國內患者望而卻步。由此,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植入產品迫在眉睫。
本土企業正力圖改變這一格局,比如國產諾爾康—晨星多導*系統已在國內多家醫院完成了體外的NSP—60言語處理器和體內的CS—10A植入體的臨床試驗,性能及臨床效果可與進口產品相媲美,驗證了安全性、穩定性和有效性,已成功上市并投入大規模化生產,2012年得到中國FDA許可,現在中國30多家大醫院臨床應用1000多例,2013年得到了歐盟CE認證并出口國外,成為*被認可的中國*新產品。
此外,楊仕明研究課題組在上證明耳蝸毛細胞纖毛損傷后具有自我修復能力,提出耳聾干預時間窗的新觀點,為耳聾基因和干細胞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課題組進一步研究發現Math1基因誘導毛細胞纖毛再生并且聽力明顯改善,同時研發成功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納米基因新載體用于內耳導入,納米載體的研制成功使哺乳動物毛細胞再生的實現和臨床應用成為可能。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