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731-84473275
當前位置:吉首市中誠制藥機械廠>>技術文章>>南天竹梗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Nán Tiān Zhú Gěnɡ
【英文名】Stem of Common Nandina, Stem of Heavenly Bamboo
【來源】
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的莖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andina domestica Thunb.
采收和儲藏:全年右采,除去雜質及葉,洗凈,切段,曬干。
【原形態】南天竹 常綠灌木,高約2m,莖直立,圓柱形,叢生,分枝少,幼嫩部分常紅。葉互生,革質有光澤;葉柄基部膨大呈鞘狀;葉通常為三回羽狀復葉,長30-50cm,小葉3-5片,小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3-7cm,寬1-1.5cm,先端漸尖,基聞楔形,全緣,兩面深綠色,冬季常變為紅色。花成大型圓錐花序,長13-25cm,花直徑約6mm,萼片多數,每輪3片,內兩面三刀輪呈白色花瓣狀;雄蕊6,離生,花藥縱裂;子房1室,有2個胚珠,花柱短。漿果球形,熟時紅色或有時黃色,直徑6-7mm,內含種子2顆,種子扁圓形?;ㄆ?-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長于疏林及灌木叢中,多栽培于庭院。
資源分布:分布陜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廣東、廣西、云南、四川、貴州等地。
【化學成份】南天竹莖含南天竹種堿(domesticine),南天竹種堿甲醚(O-methyldomesticine),小檗堿(berberine),藥根堿(jatrorrhizine)木蘭花堿(magnoflorin),編幅葛任堿(menisperine),南天竹堿(nandinine),異波爾定堿(isoboldine)及南天青堿(nandazurine),去氫南天寧堿(dehydronantenine),清風藤堿(sinoacutine),N-去甲南天寧堿(N-nornantenine),羥基南天寧堿(hydroxynantenine),荷葉堿(nuciferine),去氫異波爾定堿(dehydroisoboldine),掌葉防已堿(palmatine),黃連堿(coptisine),非洲防已堿(columbamine),芬氏唐松草定堿(thalifendine),芬氏唐松草亭堿(thalidastine),5-羥基小壁堿(berberastine),表小檗堿(epiberberine),去四氫碎葉紫堇堿(groenlandicine)。
【藥理作用】小檗堿見黃連條。南天竹堿見南天竹子條。
【性味】辛苦;性寒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清濕熱;降逆氣。主濕熱黃疸;瀉??;熱淋;目赤腫痛;咳嗽;膈食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
【各家論述】《貴州民間方藥集》:鎮咳止喘,興奮強壯。
【摘錄】《中華本草》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