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新品
【復旦大學:具有顯示、傳感、能量采集低功耗柔性電子領域取得突破】 隨著傳統的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集成電路尺寸正在接近物理極限,新型的神經形態計算芯片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潛在的低功耗和高效率的解決方案。 具有顯示、傳感、能量采集和能量存儲功能的電子紡織品作為新一代可穿戴電子產品,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將神經形態計算憶阻器無縫集成到電子紡織品中,對于有效存儲和處理來自功能電子元件的信號至關重要。受此啟發,作者在神經形態織物電子領域開展了突破性研究。
本工作提出了一種同時具有人工突觸和神經元功能的可重構神經形態織物憶阻器件網絡,可以在同一單元實現神經突觸可塑性和神經元發放功能,在降低神經元電路的復雜性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優勢。在過去的兩年中,團隊開發了一系列低功耗神經形態電子器件(Nano Letters. 2020, 20(6), 4111- 4120;Advanced Science. 2020, 7, 1903480.;Materials Horizons, 2021, 8(2): 538-546.;Nano Energy, 2021, 83: 105815.),并且在感知集成的多功能神經形態器件方面獲得多項原創性研究成果(Nano Letters, 2021, 22(1): 81-89.;Nano Energy, 2021, 89: 106291.)。
在這項工作中,織物型神經元憶阻器件展現出迄今為止所報道的的神經元功耗,發放過程中的功耗低至1.9 fJ/尖峰,在降低神經形態硬件系統的能耗方面具有極大的應用前景。研究團隊通過整合可重構的突觸、神經元和加熱織物電阻,成功構建了神經形態織物系統,用于智能織物應用,為實現下一代神經形態可穿戴電子提供了的功能重構途徑。
來源:傳感器專家網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