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九期“海上院士講壇"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行。院士、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復旦大學教授褚君浩院士,作題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智能時代"的主題報告。
報告中,褚君浩院士多次強調掌握自主的傳感器技術對我國進行第四次工業革命和進入智能化時代的重要性。褚君浩院士指出,傳感器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智能化系統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術。我國發展高性能的傳感器芯片非常重要,用更低的成本,實現更快的速度,更智能化的應用。
有了好的傳感器,就能握緊核心技術,再通過互聯網的技術,把傳感的信息傳出去加以分析,進而達成多功能集成化、無線通信化、柔性化、微型化
18世紀,次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以機械化為特征。當時先有蒸汽機,隨著技術和性能的不斷提高,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整個世界開始機械化。進而,生產力得到解放和發展,出現擁有資產的階層,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勞動力從農村走向城市,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
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氣化為特征。由于在實驗室里面發現電磁學規律,從而發明了電動機和發電機。當時,美德兩國處于地位,電力的廣泛應用及石油的大量開采,將科學技術成就循序運用到生產中,推動了世界經濟的迅速增長,進一步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壟斷資本影響國家和世界的政治和經濟生活;加強了世界聯系,同時帶來了環境污染。
舉個例子,現在集成電路發展非常困難,尺寸越來越小,摩爾定律接近臨界,將來可能就要研究自旋電子學。自旋電子器件高速度、低功耗,可實現更高集成度,還能融合光、電、磁,實現存儲、計算、傳感為一體的器件,從而實現更高速的集成電路。
信息、生物、材料、能源、環境等領域的一些重大突破已出現萌芽,很多思想、理念、技術都會發生大的躍變。人類進入后IT時代,迎接智能時代。
所以次工業革命是機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氣化,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信息化,第四次工業革命總趨勢就是智能化。它的特點就是智慧融入物理的實體系統里面,簡稱智慧融物。現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有以下三個特征:信息科學技術在物理數學生物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多領域發現和發明多軌并行、交叉推動;信息科學技術和多領域科學技術深度融合,將信息滲透到各個領域,由此用信息技術提升能級。
新工業革命的技術態勢有六個方面:個,智能化分布式新能源系統、能源互聯網;第二個,智能化復雜體系、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第三個,智能化制造技術、材料、制造;第四個,智能化診斷、修復技術、智慧醫療;第五個,傳統工業的智能化升級;第六個,互聯網、傳感器、物聯網、大數據。
迎接智能時代
第二個就是要智慧識別,識別就是要分析,相當于我們的腦子。這里面要靠大數據的分析,大數據的分析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文本大數據,是現成的,另一個是物理大數據,是通過測量得到的,比如天氣預報,我們人體看B超,做CT, 要更加注重物理過程的規律、模型、方法。通過規律發現規律,事半功倍。
第三個就是要自動反應?,F如今我們有基礎信息平臺,有互聯網,有物聯網,有集成電路,有芯片技術,有通訊技術5G的技術,能大大提高自動反應。
例如,一個打乒乓球的機器人,是典型的智能化系統,因為首先它看得見乒乓球,這是動態感知,第二個它要算這個乒乓球彈起來怎么樣,第三個是它反應,把它打回去,在智能化的系統中,一個是人工智能,一個是智慧地球。人工智能在工業上已經用得非常普遍。
德國慕尼黑的寶馬工廠里,有5000個人,里面1000個是機器人。在智慧地球里面,包括智慧空天海地、智慧能源環境、智能制造等。“智慧地球 = 互聯網+物聯網",這是IBM總裁的定義。溫總理在無錫有一段講話,“把所有通過物品,通過信息傳感的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智能化處理,這個就是物聯網了。"
首先是傳感器,就是一個器件,它是代替我們人的眼睛、鼻子、耳朵,把光聲熱電子生物過程變成電。比如光電傳感器來說,非常重視基礎研究,它提供方法、手段、模型、理論。既然是不同運動形式的器件,我們需要發現其規律,進行在技術上提高、實現,從而做成了傳感器,這個就發展了光電芯片技術。
另外,用不同波段探測器,可以看到不同信息。因為不同的波段有不同的特征,所以要做不同波段的探測器。比如短波紅外,可見光和近紅外,都有不同的用處?,F在照相機是可見光的,如果能發現規律,能做出不同波段的探測器,其應用面將非常寬廣。
波長再長就是太赫茲(THz),其應用面很廣,包括地垢油的監測,醫學二維成像,安全(爆炸物探測),雷達建模等。這里面有核心技術,比如說要做特殊靈敏的探測器、非夲征Ge光電探測器,場效應晶體管探測器,肖特基勢壘探測器等等。
我們最近發現一個新現象:窄禁帶半導體MSM結構與THz光場相互作用,外部電磁波(光子)入射到器件上,將在半導體材料中誘導勢阱,從而束縛來自于金屬中的載流子,使得材料中載流子濃度發生改變,出現載流子集聚。
紅外,不僅可以在黑暗里面看清圖象,同時還能看到溫度分布。我們可以用鐵電薄膜、氧化釩等,制造室溫工作的紅外探測器,根據科學道理,分析不同溫度的物體,以及對外輻射的能量分布。這也是現在疫情期間,經常用來探測體溫的。
再比如說火情監控,可以通過固定式紅外監控系統、機載紅外火情預警、紅外衛星等紅外探測技術,及時準確地穿透煙霧,發現火點以及火場被困人員。
智能時代背景下光電傳感器需求,有以下幾點:少光子、單光子、光子數可分辨紅外探測器;超大規模焦平面列陣器件;不同波段光電器件;多波段融合光電器件;室溫工作紅外焦平面器件;新型讀出方式焦平面器件。要清楚材料器件結構中物理過程,并能精細描述和控制,從而提升技術水平并達成創新。
因此,傳感器是智能化系統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術。發展高性能的傳感器芯片非常重要,用更低的成本,實現更快的速度,更智能化的應用。有了好的傳感器,就能握緊核心技術,再通過互聯網的技術,把傳感的信息傳出去加以分析,進而達成多功能集成化、無線通信化、柔性化、微型化。
現在新工業革命對制造業也會有一些影響,首先,工業革命總是與科技革命相伴而生,制造業也逐漸從傳統邁向智能化時代,因為隨著工業機器人、3D打印、數字化工廠的出現,取代了人工,使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不斷減小,使我國很多制造行業面臨生存危機,但也促進了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發展。而且將來網絡共享的經濟模式會出現分布生產模式,智慧工廠和互聯網工廠。
與此同時,也會提倡低碳化、綠色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突破一些關鍵技術,其中包括可再生能源技術、儲能技術、智能電網技術、新能源技術、云計算、物聯網這些普遍的技術,還包括很多特殊的技術、傳感的技術、分析的技術等等。
制造業轉化的趨勢,有以下五點:原來主要是靠資源和投資驅動的,現在靠技術進步。原來是生產能力的擴張,現在是技術能力的積累。原來是生產型的制造,向服務型的制造發展。原來是處在制造業價值鏈的低端向價值鏈的發展。原來是擠壓環境,現在是對環境友好。
培育創新能力
培育創新能力,對于一個單位、科學家、工程師、學生都是重要的,關鍵是人。要遵循客觀規律,尤其是發現規律,開發技術,實際應用特別重要,要把關系處理好;第二要修煉內在的素質,勤奮,有好奇心,有創新精神,要漸進,不要浮躁,有遠大志向;第三要凝聚驅動的力量,驅動的力量非常重要的是興趣,要有興趣來做這件事,只有產生興趣才能做得;第四要有責任的驅動,我們是人,有精神的驅動,責任的驅動;最后要培養一種的精神,就是精益求精,一絲不茍。
結語
每一位院士都是中國科學界的棟梁,中國科技領域的,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高屋建瓴的見解,也者我們國家科學的發展方向。
從褚君浩院士的報告中,多次強調傳感器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中國邁入智能時代的核心技術。然而我國傳感器產業羸弱,核心技術掌握不多,是整個中國傳感器產業亟需改變的現狀。
來源:中國金融信息中心 | 白伊美 劉思樂、傳感器專家網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