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惡臭氣體污染引起的投訴事件屢有發生。 惡臭氣體包括許多有機化合物及無機化合物,雖然濃度不高,但由于它們的嗅闕值低,揮發性大,極易引起周邊人群的不適。 另外,有些惡臭物質有毒,有些是臭氧和二次有機氣溶膠的重要前體物,因此直接威脅人體健康及生態環境安全。惡臭氣體污染分析方法分為人工嗅辨及儀器分析兩種。 人工嗅辯經典、靈敏,但由于嗅覺疲勞,會使測定結果產生偏差。 另外,此方法只能給出臭氣強度及濃度,不能逐一區分產生惡臭的污染物質。 檢測方法除了儀器分析法、人工嗅辨法外,傳感器(電子鼻)的使用也日益增加。 該方法成本低、時間分辨率高,在實時、原位分析中顯現出很大優勢。 本文探討傳感器技術、國內外環境污染分析中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指出該技術在環境保護監測中擁有巨大的應用潛能,也可以與昨天《未來新方向?利用納米材料修飾電化學傳感器用于環境監測!》進行對比!獲取傳感器知識、報告,請點擊藍字查看《傳感器專業知識資料100+,總有一份適合你~》內容,匯聚多篇傳感器知識資料,持續更新ing……避免錯過傳感器行業深度資訊、報告,以及傳感器技術、傳感器與測試技術、物聯網傳感器技術……等傳感器知識,請關注傳感器專家網公眾號,設為星標,查看往期內容。
傳感器技術,又稱電子鼻,將人工嗅辯與儀器測定技術相結合, 模擬人的神經網絡識別、測試惡臭氣體,在在線、原位監測上展現出明顯的優勢,已成為惡臭污染源在線監測的主要手段。惡臭氣體是多種物質的混合物,通常使用傳感器陣列進行測定。傳感器陣列是根據傳感器信號的變化, 結合一定算法對混合氣體的成分濃度進行測定的設備。 傳感器陣列法又稱為電子鼻系統。電子鼻是傳感器陣列及模式識別模塊集成的分析惡臭氣體的儀器。 氣體中的惡臭物質與傳感器陣列相接觸,產生輸出信號。 電子鼻通過多傳感器信息融合及數模轉化技術將交叉靈敏度的特性數據轉化成惡臭氣體濃度或總惡臭強度電子鼻主要分為樣品氣引入、 氣味觸發、信號處理系統等部分。 樣品氣引入部分主要完成惡臭氣體的吸入及過濾;氣味觸發是氣體與傳感器活性材料表面接觸,并產生瞬時響應;信號處理系統包括信號調理、數據采集及分析。 信號調理電路將氣室中的特征量變化信號轉化成電信號;數據采集電路通過電信號的變化進行特征變量的跟蹤收集;數據分析軟件通過模擬人工神經網絡系統建立算法, 對特征變量進行擬合分配,輸出樣品氣中惡臭物質含量。惡臭電子鼻中的傳感器多種多樣。 理想的傳感器可以在常溫下操作, 對惡臭化合物選擇性高,響應速度快,恢復時間短、重現性好,性能穩定。 選取現在常用的幾種測定惡臭氣體傳感器,原理及特點列于表 。選擇傳感器時,首先應考慮要測定的惡臭物質的種類及濃度,其次,要熟悉不同傳感器的工作原理、范圍及優勢,盡量選擇在其優勢范圍內進行測定。 除此以外,還要考慮現場儀器的攜帶是否方便,傳感器的更換是否容易等。 當然,應盡量使用最少數量的傳感器陣列,測定待測惡臭氣惡臭氣體主要來源于石化、制藥、畜牧養殖、屠宰場、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造紙、印染、皮革等行業, 對人體健康和環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惡臭氣體的復雜性要求使用傳感器陣列——電子鼻對實際樣品進行測定,表 2 列出了近些年一些使用電子鼻對惡臭氣體測定的應用。國外電子鼻研制工作起步較早,20 世紀 30年代就有人開始進行氣體傳器的研發,60 年代出現了使用電化學反應模擬人體嗅辯的裝置,20 年后,隨著多種氣體傳感器聯合完成高精度的識別工作, 電子鼻的概念在國際上得到的統一界定,即“電子鼻是由多個性能彼此重疊的氣體傳感器的模式分類方法組成的具有識別單一和復雜氣味能力的儀器"。 經過 30 年的努力,特別是20 世紀 90 年代后精密儀器制造業蓬勃發展,加快了電子鼻的發展步伐。許多大學及研究機構都大力支持電子鼻的研發工作,研究成果也很快投入了市場應用。 目前,國外電子鼻技術比較成熟,形成了一定的市場規模,下表列出了一些商品化儀器及其組成。 電子鼻的高重復性及精密度在惡臭氣體的識別中發揮了很大作用,有些行業的檢測中已經取代了人工嗅辯。 隨著21世紀的到 來,納米材料、軟件技術、微加工技術迅 猛發展,加上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使電子鼻的應用再次迎來新的高潮。 如今,發達國家的電子鼻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選擇性高,精密度好,反應快速,穩定性和延展性都很好,電子鼻的應用領域已經涵蓋了各行各業,如食品安全,農業、軍事、環境保護、醫學、安全保障、航空航天等。美國和加拿大一些地區已經大規模使用現場儀器檢測惡臭,歐洲雖然現在還不能用電子鼻,但已按照法規成立專家組,對電子鼻的設備定義、數模轉換原則及測定結果進行考察,以期建立電子鼻的操作要求, 近期會出臺電子鼻連續監測的基準 。最近,3D 打印技術代替蝕刻 工 藝, 使電子鼻的體積進一步減小,成本降低且攜帶方便, 其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有人預計:至 2027 年,電子鼻的交易額可達 30億美元。與國外相比, 我國電子鼻研發工作起步較晚,通過幾十年的努力,目前已經擁有了國產測定惡臭的電子鼻設備, 但因缺少工程化應用,技術還不成熟,商品化儀器種類很少 ,較低。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 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 “加強惡臭污染物治理" ,而對惡臭氣體實現實時、在線、連續監測的設備就是電子鼻,因此,開發快速、準確、低成本的惡臭電子鼻,對于我國惡臭污染物的治理以及突發惡臭事件時的快速應對至關重要。目前, 我國使用的惡臭電子鼻進口的較多,使用時要依據現場情況進行參數調節配制,而且進口設備的后期售后和維修常常不很方便,對儀器制造方依賴較大。 我國國產的儀器使用單一傳感器的較多,即使是陣列傳感器方法采用的也大多是同一種類型的傳感器,如國產電化學傳感器只能對單一污染物進行測定,因此,對所有惡臭污染物因子全覆蓋的商品化儀器很少,用戶能選擇的儀器種類和型號非常有限。 另外,大多數國產儀器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尚未進行充分有效的驗證。 軟件方面,缺乏組分量化擴散效果的影響范圍評估,沒有內置實地擴散模式,從而將現場儀器得到數據與周邊居民嗅覺感受相關聯。在惡臭污染事件發生時,無法提供預警信息并為污染區域生成惡臭污染模型。惡臭電子鼻是個復雜的系統,其發展不僅涉及到傳感器技術,還與生物、材料、微加工、軟件等方面緊密相關,目前,電子鼻在惡臭氣體的檢測中還存在下述一些問題:(1)傳感器的種類與數量還不夠豐富。 現在的惡臭傳感器常用的主要有導電金屬、 電化學、光離子化等幾種,壓電晶體傳感器,如表面聲波及石英晶體等商品化份額較小。 紅外傳感器使用的也不多,通常惡臭化合物在紅外區具有典型的指紋特征,輔以光纖,可以制成有效識別惡臭物質的電子鼻, 能夠達到較高的測定精確度。 電子鼻中的傳感器應有更多種類和型號供客戶優化選取,以提升測量的精密度、準確度。
(2)提高傳感器的靈敏度和環境適配性。 氣體傳感器的靈敏度與環境溫度、濕度、大氣壓等因素緊密相聯。 需要通過校正和維護,減小儀器因工作環境變化引起的漂移,保證測定靈敏度。另外,還要注意避免傳感器中毒 ,如不能使用金屬氧化物測定氯氣,聚合物傳感器不能測定氨等。
(3)惡臭物質的識別算法在電子鼻測定中非常關鍵。 過去傳統線性模式應用較多,對環境惡臭污染物的分析誤差較大,現在一般都使用人工神經網絡的模糊模式進行識別計算,但該方面的應用研究還應進一步深化,如把神經網絡的訓練
過程嵌入到軟件中,使其集成度更高,在信息輸入到輸出映射過程中,使用歷史數據修正新采集的數據,使測定更為精準。 遇到惡臭氣體種類復雜的情況, 必須經摸索建立與實際情況相符的模式識別方法,檢驗通過方可使用 。
(4)惡臭電子鼻的采集電路容易出現設計缺陷, 如濃度低的測不出來和濃度高的發生溢出。需要設計精度更高的采集調理電路,緩解 CPU 壓力,延長傳感器壽命。 同時,為避免樣本數目少,采樣代表性不夠的問題,應在分析范圍內多布設監測點,利用服務器收集所有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處理,并創造條件實現跨平臺運行。
(5)惡臭傳感器作為一項多技術的融合體應具有特殊性和通用性。 特殊性是指根據現場情況及關注的主要污染物種類及濃度,對惡臭電子鼻的傳感器進行選擇和匹配,同時,還要對模式識別系統進行相應調整,如:環境和污染源宜選用兩套系統測定,以適應實際情況。 通用性是指針對惡臭電子鼻的使用建立一套通用的設計規則和操作方法, 包括傳感器選擇的統一標準范圍等,標準化工作不僅有利于電子鼻的商品化市場發展,也會使電子鼻的監測更加科學規范,多方數據具有可比性。
惡臭物質活性大,揮發性強,嗅闕值低,擴散時間短,瞬時濃度高,感官感受明顯。 儀器分析成本高,周期長,采樣至分析有時間差。 人工嗅辯方法耗時長,不能分辨單個污染物,且不能連續測定。 傳感器陣列(電子鼻)方法是連續監測中潛力的檢測技術。 電子鼻技術的成本較低,操作簡單,測定快速。 可以通過算法優化,對污染物進行特征提取,實時判斷物質種類及濃度、擴散方式、范圍等,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系統,即可獲取一定區域內惡臭污染物的分布情況,進而進行惡臭污染的預測和評估。目前,電子鼻技術已經可以完成圖像識別、多維檢測等復雜任務,是惡臭氣體污染源在線監測的主力軍, 不遠的將來,它不僅可以代替人鼻進行惡臭污染物的檢測,而且與機器人技術相結合,可以完成無人參與的惡劣環境中惡臭污染的分析、識別工作。隨著納米科技的發展,電子鼻將更加小型化,精密化,便攜化,相信通過一系列標準化工作,如設備的標準化認證、 標準化操作及氣味標準庫的建立等,電子鼻在環境惡臭污染方面一定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來源:綜合《傳感器技術在惡臭氣體檢測中的應用》、知乎、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