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技術起源于歐洲,風電市場于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以年均30%以上增速高速發展,2000年后隨著歐洲市場日漸飽和而略有回落。2005年后,風電市場進入新一輪發展高峰。據預測,2020年*風能裝機容量將達到12.31億千瓦,屆時風電將占世界電力供應的12%。據測算,這意味著20%平均增速的主要推動力,來自亞洲和美洲。
在Z近召開的風能協會*屆世界風電大會上,點評了各國風電產業發展的近況和所遇到的主要問題并同時指出:未來20年,*風電產業發展的和主導國家是中國。采取風況預測、預警機制和自動監控保護等措施,成為風電機組安全穩定運行的關鍵:大型化、海洋化已成為未來世界風電發展的大趨勢。
風電設備制造技術是集空氣動力學,材料力學,工藝制造學,氣象學,電機學,制動控制學,電力傳輸、保護與控制等多學科于一體的綜合性技術。風電設備設計壽命一般在25~30年以上,要經受風吹、雨淋、日曬、雷打、冰凍、鹽蝕和全天候的考驗。日本風電設備因臺風、雷打而被毀壞的事故,幾乎年年都有發生。世界上的丹麥威斯達公司曾一次性更換80臺風電機組的齒輪箱,損失巨大。還有另一規模的生產廠商,因某部件損壞,賠償購買商損失后瀕臨破產。一海洋風電場多臺機組出現電機失效等技術故障,為了更換風機并運往陸地修理,供應商承擔的拆裝費用就高達4000萬歐元以上。所有這些國內外經驗教訓證明,我國風電在發展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風況預測、預警和制動監控,以保證風電機組的安全可靠運行。
1.風電發展的總態勢
由歐洲風能協會(EWEA)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中國、日本以及五大洲的各國風能協會共同組成的組織——風能大會GWEC(GlobalWindEnergyCouncil)召開的*次會議,就包括了來自*1500個以上的企業、團體和研究機關等,涵蓋了7000多個廠家的風電設備的99%以上。現在有風電設備8萬臺以上,風電產業正以每年25%~30%以上的增長率發展,自1990年后的15年間增加了15(歐洲是20倍)倍以上。但風電發展整體表現很不均衡,德國、西班牙、美國、丹麥、印度五國發展Z快,該5國的風電容量約占總數的80%以上。在風電設備的制造方面,丹麥*,占38%,德國第二,占20%,西班牙第三,占17%。這3國生產的設備約占總數的75%以上。排名*位的國家風電容量(萬KW)及其比率概況如下:德國1663,35.2%;西班牙826,17.5%;美國674,14.3%;丹麥312,6.6%;印度300,6.3%;意大利113,2.4%;荷蘭108,2.3%;英國89,1.9%;日本83,1.7%;中國76,1.6%。各國開發的特點如下:德國風力資源是歐洲Z低的,但風電容量卻是世界*,其發展主要是靠國家政策的扶持。他們在開發大型海洋風電中所遇到的問題就是自然保護,遠洋運輸、高價工事費用等問題。荷蘭,風車歷史悠久,世界聞名。但風電容量在世界排名僅為第七位。他所面臨的問題是建設計劃制定混亂,政府態度猶豫。丹麥在世界風電的發展中排名雖然在第四位,但其風電設備產業及其銷量卻是世界*。Z近該國將在兩大海洋裝設風電各160MW,這占據了世界海洋風電的半壁江山。英國的風電發展*八,但卻是今后幾年世界海洋風電開發的中心所指。其已經確認的15個項目,總裝機容量達7200MW,占其總發電量的17%。該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海洋設備的運輸,交通不便,海底電纜敷設成本較高。亞洲方面,印度原來落后于中國,Z近幾年其發展趨勢明顯,2006年躍進到*四,目前其發展勢頭仍然強勁,預計將達到*二。中國,2006年1月1號正式實施的《再生能源法》正在推進著風電產業發展的高潮,20年后中國將發展成為和主導世界風電市場的國家。
2.我國風力發電現狀
我國幅員遼闊,海岸線長,風電資源豐富。國內10米高度層的風能資源總儲量為32.26億千瓦,其中實際可開發利用的約2.53億千瓦,海上風能資源儲量為7.5億千瓦,總計約10億千瓦,約相當于50座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但我國風電產業發展較慢,行業拐點來自2004年后的能源價格上漲以及政策推動。隨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價格迅速上漲,《可再生能源法》、節能減排政策的頒布實施,風電市場需求迅猛增長。截至2006年年底,我國大陸共建成風電場91個,安裝風電機群群組3,311臺,總裝機容量為2,596萬千瓦,居*5,亞洲第2。但目前風能開發利用水準仍然不高,僅占陸地可利用風能的0.19%左右。我們基本維持對風電設備行業的前期觀點,國內風電投資的“跑馬圈地”帶動風電設備需求。預計2010年國內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約1,400萬千瓦,新增裝機容量350千瓦左右,年增速約25%;穩定的風機設備供不應求,主要制造廠商產能緊張,目前接單都在2009年才能交貨,在兆瓦級風機市場,外資產品占據較高的*,風機配件供應存在瓶頸,供應鏈瓶頸有望在2009年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