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光合面積光合面積即植物的綠色面積,主要是葉面積。它是影響產量大的同時又是容易控制的一個方面。但葉面積過大又會影響群體的通風透光而引起一系列矛盾,所以光合面積要適當。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主要措施之一。它能夠使群體得到好的發展有較合適的光合面積,充分利用日光能和地力。如果種的過稀,個體發展較好,但群體得不到充分發展,光能利用率低。種得過密,下層葉子受光少,變成消耗器官,光合生產率減弱也會減產。
合理密植的栽培管理主要原則是處理好群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群體與個體之間的矛盾貫穿于整個栽培過程,但矛盾到中后期,特別是后期,才達到激化階段。密植是否合理,關鍵就看能否改善群體后期的通風透光條件。要使后期通風透光,首先,在于對栽培規格和苗數有一定的要求。其次,在水肥管理方面要跟得上,使封行不能過早,植株壯健。密植程度可用葉面積系數來表示。
所謂葉面積系數是指作物葉面積和土地面積的比值。作物不同生育期適宜的葉面積系數是不同的。水稻為例,生育前期適宜的葉面積系數是2.5~3.5,中期是4~6,孕穗期間是6~8,抽穗以后穩定在4~5。葉面積大小可以通過肥水管理加以調節,控制,因此生產實踐上,人們應用葉面積系數去衡量群體結構是否合理,并以肥水調控群體發展,然后獲得高產。
近幾年,各個地區培育出比較優良的高產水稻新品種,其株型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即稈矮、葉直而小、葉厚,分冀密集。株型改善,就能增加密植程度,增大光合面積,耐肥不倒伏,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了光能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