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新概念】導讀:2022年,數字化將繼續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尤其是在能源、鋼鐵、石化等行業減排降碳方面的作用將逐漸凸顯。
數字化已成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發展方向,運用5G、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數字化技術賦能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首批共納入2162家發電企業。從碳交易市場啟動以來,全國碳排放成交量屢創新高,據上海環交所數據顯示,12月15日上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第102個交易日成交量突破1億噸大關,截至當日交易結束,累計成交量1.07億噸,成交額44.26億元。
隨著第一個履約期即將到來,生態環境部10月發布通知再次督促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盡早完成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清繳。不過也有相關人士預測,第一個履約周期截止后,全國碳市場或將回歸冷清,成交量或將順勢回落。
日前,阿里巴巴發布《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動報告》,在報告中提出兩個“不晚于”,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不晚于2030年實現上下游價值鏈碳排放強度減半。并將以數字化平臺之力帶動生態減碳15億噸。
的確,在減碳賽道上,企業是不可缺席的發力者。央企、上市企業、行業重點企業積極參與碳排放交易,落實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盤查、監測等工作。接下來,還將引入投資機構進入全國碳市場。
企業生態減碳潛力巨大,但不可搞運動式“減碳”,應跟隨政策動向,把減碳行動落實到實處。從長期來看,企業堅持以綠色低碳的主體發展,少不了數字化平臺的搭建以及創新的技術手段。
除了企業減碳,各地也落實制定屬于自己的減碳路線圖。
浙江湖州:搭建“雙碳”云
管理平臺,創建碳賬戶、碳效碼、碳金融等綠色創新碳產品,對企業開展碳排放監測。并建設碳電數字重點實驗室,構建低碳減排生態圈。
廣州深圳:充分發揮數字賦能,構建涵蓋碳普惠的“雙碳大腦”,依托碳普惠平臺發展低碳經濟。
湖北武漢:成立長江雙碳伙伴平臺,助力綠色低碳產融對接。打造綠色低碳產業和金融相結合,促進武漢雙碳目標實現、低碳產業發展。
山東濟南:省級碳交易平臺建成,平臺圍繞碳排放監測核算、交易、履約清繳,以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搭建企業“碳賬戶”,個人“碳積分”等。平臺面向政府、企業和社會開展多方位的“碳服務”。
2022年,數字化將繼續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尤其是在能源、鋼鐵、石化等行業減排降碳方面的作用將逐漸凸顯。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對碳排放、碳減排、碳匯等過程數據進行采集,實現為企業碳資產配置、碳排放管理等,實現為政府量化達峰中和路徑、強化區域碳管理等提供大數據支撐。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