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標準】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推進生態環境信息化標準建設,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了《環保物聯網 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
監控系統采集、傳輸與處理技術導則》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目前,標準編制單位已完成征求意見稿,現向有關單位征求意見。
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的污染防治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不斷加強對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經營活動的環境監督管理。但是非法收集、轉移、利用和處置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的問題屢禁不止,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的數據采集與應用有限,無法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多發態勢,環境風險防范壓力巨大。因此,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全過程的實時監控工作勢在必行。
國內物聯網應用雖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但物聯網在環保領域的標準化工作深度和廣度不足,與國際標準融合也存在一定差距。環保物聯網相關標準的制修訂滯后于市場變化和產業發展需要,不能有效指導和規范物聯網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應用。
環保物聯網標準制訂工作已經得到普遍關注和重視,但整體化工作需要重視頂層設計,客觀分析環保物聯網整體標準需求,統籌協調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關系,還需與環境標準體系有機結合。針對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全過程中安全性、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的需要,制訂《環保物聯網 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監控系統采集、傳輸與處理技術導則》十分必要。本標準制訂的目的和意義在于規范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監控系統數據采集、傳輸與處理行為,實現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監控數據資源的信息共享,加強對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全過程的有效監督,為環境保護管理和決策提供信息服務,實現高效、便捷的環境風險監控,防范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二次污染等環境風險的發生,更好的處理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的相互關系,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標準的制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是非常有必要的。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防范環境風險,改善環境質量,規范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監控系統的數據采集、傳輸與處理,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規定了基于環保物聯網的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監控系統的系統架構和數據采集、數據傳輸、數據處理與應用和安全保護等要求。
本標準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條款。GB 4943.1 信息技術設備 安全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GB 18484 危險廢物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 18597 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 18598 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 19217 醫療廢物轉運車技術要求(試行);GB 30485 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GB 39707 醫療廢物處理處置污染控制標準;GB/T 28181 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系統信息傳輸、交換、控制技術要求;GB/T 36344 信息技術數據質量評價指標;HJ/T 177 醫療廢物集中焚燒處置工程建設技術規范;HJ/T 352 環境污染源自動監控信息傳輸、交換技術規范(試行);HJ 519 廢鉛蓄電池處理污染控制技術規范;HJ 725 環境信息網絡驗收規范;HJ 727 環境信息交換技術規范;HJ 2025 危險廢物收集、貯存、運輸技術規范;JT/T 617.1 危險貨物道路運輸規則 第 1 部分:通則。
本標準共由9章組成,主要內容如下:
第1章為適用范圍:概述了本標準規定的內容和適用范圍。本標準規定了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監控系統的基本要求。適用于涵蓋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等環節的監控系統的建設。
第2章為規范性引用文件:給出了本標準中引用的相關標準文件。
第3章為術語和定義:列出了在本標準中出現的相關術語及其定義,分別是環保物聯網、危險廢物、醫療廢物。
第4章為縮略語,闡明了標準中縮寫名詞的含義。
第5章為系統架構,提出了環保物聯網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監控系統的三層技術架構,描述了各層級的主要內容。
第6章為數據采集,提出了數據采集的基本原則,明確了采集范圍要求,并規定了采集方式與采集數據的要求。
第7章為數據傳輸,明確了數據傳輸流程,規定了數據傳輸技術、數據傳輸方式及數據傳輸安全的要求。
第8章為數據處理與應用,提出了監控系統對數據預處理、數據存儲、數據分析以及可視化呈現的要求。
第9章為安全保護,提出了監控系統對設備安全、網絡與數據安全的基本要求。
附錄A(資料性附錄)描述了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各環節采集數據清單。
附錄B(資料性附錄)描述了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典型技術或工藝。
本標準適用于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等環節的監控系統的建設。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