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導讀:近日,我國立法層面傳來了不少好消息,其中,針對大數據殺熟和噪聲污染立法的呼聲最高。不得不說,國家立法是越來越貼近百姓生活,以立法防治噪聲污染這一舉措實在是深得民心。日常生活中,相信每個人都有過被噪聲困擾的經歷,樓上的裝修聲、廣場舞的嘈雜聲、夜間施工的噪聲等,這些生活噪音不僅使生活質量大打折扣,還會損害身體健康。
談及噪聲帶來的危害,最直接的便是損害聽力,一般聲音達到80分貝或以上就會被判定為噪聲,達到90分貝便會導致聽力受損,超過100分貝幾分鐘就可暫時致聾。除了破壞聽覺系統,噪聲還會影響人的神經系統,使人變得煩躁易怒、失眠,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精神抑郁和誘發心臟病,因而有“隱形殺手”之稱。
重視程度提高,專項立法不斷完善
國家之所以如此重視噪聲污染防治,除了噪聲污染造成的危害極大以外,城市噪聲投訴長期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也是一個重要原因。6月17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1年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中指出,2020年全國合計受理環境噪聲投訴舉報約201.8萬件,生態環境部門共接到公眾舉報44.1萬余件,其中噪聲擾民問題占全部舉報的41.2%,排各環境污染要素的第2位。
由于噪聲傷人于無形之中,帶來的危害也基本體現在精神層面,所以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導致噪聲污染防治形勢日趨嚴峻,通過立法引起社會重視勢在必行。
早在1996年10月29日,我國第一部針對噪聲污染的專項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就已經誕生, 199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于2018年12月29日進行了第一次修訂。
8月1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修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的議案,刪除原法名稱中的“環境”二字,明確法律規范對象僅限于人為噪聲,是此次修訂的一大亮點。此外,還加強了源頭防控和噪聲分類管理,加大了處罰力度。其中,廣場舞擾民或將受到處罰的規定引發了社會關注和熱議。
黑科技助力,從源頭上防治
明確法律只是第一步,從源頭上防治噪聲污染才是治本之策。眼下,針對噪聲污染,不少企業都提出了防治方案,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海康威視——噪聲揚塵自動監測系統
海康威視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通過在主城區、在建工地、重要交通道路、敏感區域部署噪聲揚塵監測設備,可自動監測噪聲,助力工地實現智慧化管理。
大華股份——噪音管控解決方案
針對公園、廣場等易發生噪音擾民情況的場所,大華股份推出噪音管控解決方案,以智能感知、視頻物聯技術為支撐,實時采集噪聲數據,助力智能化監管與執法,當數據超過預設閾值,就會自動喊話警示,還可實現與警務治理平臺聯動,以便出現噪音擾民現象時,值班民警能夠及時制止,解決糾紛。
清聽聲學——智慧舞場系統
清聽聲學為環境噪聲污染防治積極獻策,推出了智慧舞場、安靜操場、鳴笛抓拍等城市靜音工程方案。基于廣場舞擾民防治需求,清聽聲學以定向發聲技術為核心,通過廣場聲場控制,實現廣場舞聲音的指向性發聲,為廣場舞噪音治理開辟了一條科技治噪之路。
結語:相比其他環境污染,噪聲是一種容易被忽視的無形污染源,危害僅次于大氣污染,但是就目前來看,噪聲污染受重視程度還不夠。隨著專項立法的不斷完善,防治成效有望進一步顯現。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