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新概念】導讀: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不同用戶看到的價格或搜索到的結果不同,從而導致用戶權益受損的現象。
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不同用戶看到的價格或搜索到的結果不同,從而導致用戶權益受損的現象。近年來,在數字化時代飛奔而至,各種智能化、信息化技術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大數據殺熟之風日漸抬頭并愈演愈烈。為防止其嚴重危害民眾與社會的隱私財產安全,眼下我國正積極尋求破解之法。
說起大數據,如今大家已不陌生。當今時代,數據是一切的基礎,不管是衣食住行方面還是工農業生產領域,每天都會有海量的數據產生和累積,從而支撐著我們的社會與經濟穩步前進。因此可以說,數據不僅是推動我國各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的重要基礎資源,同時數字化轉型也早已成為我國發展的必由之路。
具體來看,當前大數據在我國的應用頗多。簡單來看可以分為數字政府、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三個方面,但背后還可具體細分為工業、醫療、金融、教育、安防等多個領域。在不同的應用領域,大數據都能適應行業發展需求而展現出不同價值和功能,為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帶來重要助力。
不過作為雙刃劍,大數據的廣泛應用雖然給人們帶來了諸多利好,但大數據殺熟現象的出現,也暴露了其“陰暗”的另一面。一段時間以來,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大數據殺熟案例都頻頻出現,包括亞馬遜、蘋果、京東等都曾被曝出過大數據殺熟情況,同時各種互聯網軟件
APP更是殺熟的一大“慣犯”。
例如此前就有人曝出,2000年的時候,亞馬遜就曾通過分析用戶購物歷史、上網痕跡進行動態定價,從而提升銷售毛利率。此外,在某些視頻網站上,iphone與安卓手機用戶的年會員價相差甚大;會員在某些電影票平臺的票價也比普通用戶更高;還有一些旅行網站給新老客戶的價格也存在較大差距……
類似現象所帶來的影響,是一目了然的。其中最為直觀的,就是用戶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同樣的商品卻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價錢,這樣的區別對待無疑讓消費者們難以接受。與此同時,更為深層的影響,則是用戶們的隱私受到了嚴重侵犯。商家肆意利用用戶數據進行殺熟,讓大數據時代人們的隱私裸奔。
鑒于此,治理大數據殺熟刻不容緩。那么該具體該如何治理呢?法治監管和規范無疑是關鍵手段。此前,我國已出臺《電子商務法》、《在線旅游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等多部法規,其中明確強調經營者不可根據消費者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特征提供商品或服務搜索結果,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侵犯他人權益。
與此同時近日,據新華社消息,即將提請三審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也對禁止“大數據殺熟”等內容作出了規定,我國擬正式對大數據殺熟行為立法禁止。其中,草案中明確的利用個人信息進行自動化決策,不得對個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不合理的差別待遇等規定,未來將成為依法治理的關鍵所在。
當然,治理大數據殺熟問題,也不能光靠國家監管和法律規范,還需要民眾參與。現階段,法律覆蓋的范圍畢竟有限,同時知法犯法者也不有不少,大數據殺熟的治理還需要我們自身加強防范意識,時刻保持警惕,共同促進監管。從消費者和普通人的角度來說,我們一要學習套路不上當,二要及時舉報不縱容。
總而言之,只要人人都具備防范意識,再加上法律的保駕護航,相信大數據殺熟之風一定有效扼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