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深度】質量檢測行業都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雖然目前來說依舊是國外檢測機構占據行業主導地位,但我國的檢測行業也如雨后春筍般崛起。2020年,已公布的2019年財報中檢測機構均實現了營收增長。隨著制造業逐漸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質量檢驗檢測行業作為典型的服務行業,其發展重心也逐漸向中國、東南亞國家轉移。據預測,2020年中國將成為檢測市場中潛在規模大的國家。
中國質檢行業正處于高速發展期
中國的質量檢驗檢測行業是在政府逐步放松管制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從初的“政策限制期”發展至如今的“自由市場期”,都離不開國家政策調整。2019年10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改革工作的意見》,旨在進一步推進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改革、創新完善檢驗檢測市場監管體制機制。
據小編了解,2013-2018年,我國檢驗檢測市場增長趨勢一片大好,我國質檢行業的營業收入為2810.50億元,同比增長18.21%。2018年,我國質檢行業的機構數量約3.95萬家。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質檢市場的準入機制將進一步優化,2019年,質量檢驗檢測行業的機構數量或突破4萬家,質檢行業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元。質量檢驗檢測滲透于我國基礎建設與上層建筑的各個領域,從工業產能還是居民消費都存在著它的身影,是保證產品質量的一個環節。目前,我國質檢行業在電子電器等新興領域的營業收入比重提高,發展速度比傳統領域更快。
質量檢驗檢測行業發展趨勢
1.檢驗檢測機構規模化
優先選擇實力較強、歷史久遠且擁有一定背景的機構作為發展的重頭戲。目前我國的質檢機構都有向綜合性、規模化、鏈條型機構發展的趨勢。這種趨勢的出現得益于消費者長久以來積累的綜合性需求,譬如目前較為受歡迎的檢驗檢測、計量檢測、認證認可及標準化服務等。國外有許多檢驗檢測機構值得國內企業學習借鑒,例如:SGS、TUV、BV等都具有非常大的發展綜合實力,我國檢驗檢測機構應該形成平臺化的大型檢驗檢測認證集團,更嚴格的規范標準,讓檢驗檢測機構向規模化發展。
在激烈的競爭中,大型綜合性檢驗檢測機構在范圍內的收購兼并經常發生,為的是更好的發展滲透進新市場,節約人力、財力、物力的情況下領域的檢驗檢測能力,延伸檢驗檢測領域的深度,讓自身具有更廣的規模以適應市場需求。這一方式既豐富了產品線,又從各方面、各領域的方向抵御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改善了質檢機構的盈利能力。
2.業務發展多元化
從檢驗檢測服務向多方位解決方案發展著手,將終端產品檢驗檢測向全產業鏈的其他環節滲透。開辟更廣的技術研發領域,著手研究新材料、新產品,加大力度開發新工藝等都是讓檢驗檢測服務多元化發展的基礎。讓傳統的檢測領域向新型檢測領域發展,如目前熱度較高的新能源、低碳產品等。今后檢驗檢測機構也因致力于提升復合型服務能力,向多領域、多層次、多元化的業務方向發展。
3.邁向化征程
檢驗檢測標準的化發展是統一規范的一大體現。區域統一或統一的行業質量標準和行業認證體系不斷強化是檢驗檢測行業的發展趨勢。檢驗檢測標準的統一化使得在標準制定中有較多話語權的檢驗檢測機構能夠主導發展方向,更好的領導質檢機構發展,在競爭中占據先機。在發展潮流中,“德高望重”的檢驗檢測機構基本都積極配合與參與標準規則制定,在提升機構影響力的同時又能提前思考適合化水準的方案。
近幾年來,我國對外也逐步放開強制檢驗檢測資質,推動檢驗檢測業務化發展,有資質的民營檢驗檢測機構正逐步進入強檢市場。外資機構進入我國檢驗檢測市場的門檻也逐步降低,實力雄厚的外資質檢機構正以設立分支機構或兼并合作等方式在中國開展檢驗檢測服務。
質檢機構迎機遇
我國的質檢機構是計劃經濟下的產物。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政府職能的逐步分解、經濟體制的轉型,以及科研管理體制結構的調整重組,都沖擊著質檢機構的生存和發展,質檢機構在機制、規模,水平、運作等方面都表現出調整的緊迫性。
當前,質檢機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漸擺脫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思維慣性和工作模式。同時,還要抓住機遇,及時轉變工作理念,明確自身定位。在市場環境下,質檢機構應注意政企分離,不應當把監督檢驗帶人到企業服務中去,確立以服務企業為主線。努力提高市場經濟意識,拋棄計劃經濟時自我封閉的觀念,積極進行技術創新,服務于企業和社會。新形勢下的質檢機構將面臨著機遇,同時,也面對著挑戰,應當抓住機遇,克服困難,積極進取。
按目前的情況來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產品、優質服務、綠色食品、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需求。這導致了產品要求的不斷提高,檢驗檢測行業也迎來了極其難得的機遇。總而言之,我國檢驗檢測行業的未來發展呈現上升趨勢。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