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標準】2月24日,上海
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發布了團體標準《工業自動化儀器儀表智能化水平評價規范》,編號為T/SHIIA 0001—2020,自2020年3月1日實施。
本標準按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上海儀器儀表行業協會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上海自動化儀表有限公司、上海亞泰儀表有限公司、上海辰竹儀表有限公司、上海儀電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橫河電機有限公司、上海威爾泰儀器儀表有限公司、上海一諾儀表有限公司、上海大學。
用于工業過程測量與控制的工業自動化儀器儀表,普遍采用了計算機或微處理器技術、數字信號處理或控制技術、現場總線和工業以太網及工業無線等網絡通信技術,且或多或少都具備了一些智能特性或智能功能,因此,通常被稱為智能儀器儀表。
智能儀器儀表的主要功能,一般包括測量功能(感知或傳感、檢測、計量等),控制功能(計算、分析、邏輯推理或判斷等),執行功能(電動、氣動、液動等各類執行機構的驅動等),以及數字通信和人機交互、故障自診斷等必要或擴展的輔助功能。智能儀器儀表所具有的各類智能特性均通過上述功能得以體現,并且應有助于更好地執行上述預期功能,提供更多的高質量服務,使工業過程系統在更佳或更優狀態下運行。
由于智能儀器儀表功能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人們通常采用試錯法學習其使用方法,因此需要具有足夠的容錯能力。不同的智能儀器儀表由于所具有的智能特性的種類或數量不同,智能化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本標準主要致力于構建一種智能儀器儀表的智能化水平評價方法,考慮到智能儀器儀表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本標準僅評價與應用相關或向用戶開放的智能特性,不考慮制造商自用或不向用戶開放的智能特性。
本標準基于現有的技術水平和應用現狀,針對智能儀器儀表可評價的智能特性或功能的范圍界定,著眼于能力屬性和功能維度的劃分,這三方面是本標準形成智能化水平量化分級評價的基礎。就智能特性的能力屬性而言,包括自適應、自校正、自記憶、自診斷、自組織、自協調、自推理、自決策、自學習等廣義上的智能行為或能力。一個智能功能的實現可能涵蓋了一種或多種智能行為或能力,而一種智能行為或能力也可能用于不同智能功能的實現。就智能特性的功能維度而言,本標準規定了六個功能維度:感知與記憶、監視與診斷、適應與優化、互聯與集成、交互與協同、數據與信息服務,并基于上述六個功能維度,細化智能特性或功能,開展智能化水平的量化分級評價。
本標準內容引用的文件有GB/T 18271.1-2017 過程測量和控制裝置 通用性能評定方法和程序 第1部分:總則(IEC 61298-1:2008,IDT);GB/T 18271.4-2017 過程測量和控制裝置 通用性能評定方法和程序 第4部分:評定報告的內容(IEC 61298-4:2008,IDT);GB/T 36414-2018 工業過程測量和控制 儀表容錯性能技術規范;IEC 61158(所有部分) 工業通信網絡 現場總線規范(Industr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Fieldbus specifications);IEC 61508 (所有部分) 電氣/電子/可編程電子安全相關系統的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 of electrical/electronic/programmable electronic safety-related systems);IEC 61784(所有部分)工業通信網絡 行規(Industr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profile)。
本標準規定了工業自動化儀器儀表智能化水平分級評價的術語和定義、技術要求、試驗與評估方法、評價報告和評價示例。
本標準適用于工業自動化儀器儀表,包括但不限于工業過程測量和控制用的檢測變送類儀表、顯示控制類儀表、執行器與控制閥、控制裝置、在線式分析儀器等產品的智能化水平評價。(更多詳情請見附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