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深度】相信大家都有聽過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國》。2019年10月11日(星期五)20:00,深圳音樂廳演奏大廳舉辦平安之夜—國慶獻禮音樂會,其中一首演出曲目讓人耳目一新,是由AI創作的交響變奏曲《我和我的祖國》。
據了解,早在1950年前,人們就曾嘗試把人工智能與音樂領域的創作相結合,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而由于當時技術條件的落后,導致研究受限,人工智能的應用都是按部就班的遵循規則,但音樂領域卻存在很多的元素和不確定性,因此二者沒有辦法很好的融合。
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化學博士萊賈倫·希勒發現,人工智能作曲只需將計算機程序中的控制變量替換為音符就能作出符合作曲法則的曲子。并于1957年創作出歷史上首的人工智能音樂作品《Illiac Suite》。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越發成熟,AI在音樂領域的應用變得廣泛,許多歌手爭相將其當作亮點來呈現作品。例如美國歌手泰琳·薩頓在2018年的時候曾在YouTube上傳了她和AI共同創作的單曲《Break Free》,在當時也是受到廣大粉絲的好評。這首單曲的生成過程是泰琳·薩頓將主旋律放入AI平臺后自己選擇情緒、樂器、節奏等參數,AI平臺再自動生成副歌、和弦,從而使單調的主旋律變成一首悅耳動聽的完整曲子。就目前的技術來說,AI可以做到讓其合成的歌曲與專業音樂人制作的作品相差無幾。這將是音樂領域與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大飛躍。
如果你以為AI只能作曲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2018年《中國好聲音》節目中,清華大學博士生宿涵和將AI技術和音樂結合,演唱《止戰之殤》,這首歌的歌詞就是人工智能創作的。只要輸入“深淵、噩夢、絕望、戰爭”等關鍵詞,AI就能寫出以此為元素的歌詞。雖然AI作詞水平誠然不如專業作詞家,但已是一大進步。
此前許多的AI作曲還是在單一的改變旋律,但這次中國平安人工智能研究院的AI創作使得人工智能能夠多聲部、多音律并保留原始篇幅的進行創作。從模型運用方面來講,AI交響變奏曲《我和我的祖國》運用了AVM自動變奏模型。該模型在節奏、和聲、織體、配器等方面構建專家變奏規則庫,并且采用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以音樂創作理論為基礎,利用深度學習技術對音樂作品實現多方面的解讀,再結合強化學習技術讓機器初步掌握人類作曲的思考邏輯,學習樂曲變奏手法。
3月21日,谷歌上線“巴赫涂鴉”,利用這個涂鴉可以創作出屬于自己的旋律,“巴赫涂鴉”用巴赫的風格來演奏你創作的作品。類似這樣的方式還有很多,AI技術通過音樂的平臺不斷的深入我們的生活。在未來的日子里,還會應用到更廣闊的領域。而AI音樂創作也處于萌芽階段,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持與人才研究,讓我們共同期待吧!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