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人物】項目進行一年半了,王銅山常感覺時間不夠用。12月16日,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笑言自己是“忙并快樂著”。
2015年7月,勘探院部署“中新元古代大陸裂谷盆地原型及古老含油氣系統研究”超前基礎研究項目,石油地質所副總地質師王銅山任項目長。
“簡單說,我們的工作就是通過重磁電震資料的綜合解譯,描繪盆地深層的地質結構,努力還原18億年以來地層所經歷的變化,從中探尋油氣的蹤跡。”王銅山解釋道,“古老地層就像人一樣,形成年代越久遠,埋藏越深,經歷的‘劫數’就越多,狀況也越差,相應地,勘探領域目標的評價難度也越大。”
掃描電鏡下,經過特殊技術處理后, 紐扣電池大小的烴源巖樣本放大了幾十萬倍。在肉眼看不到的微觀世界里,十億分之一米,相當于一根頭發絲萬分之一的有機質形態清晰可見。
“巖石中聚集在一起、類似蜂窩煤的黑色孔隙預示著可能有油氣存在。”王銅山說,“這些烴源巖樣品都是我野外考察時帶回來的,目的是與6000米至1萬米的地層進行比對,從中探尋古海洋環境、古生物類型、有機質豐度及其生油氣潛力等信息。”
今年,王銅山已在中條山、秦嶺南等區域進行了5次野外考察。
超深超老層系的勘探潛力很大,是未來油氣勘探的重要接替領域,四川安岳氣田的發現已經證明了古老層系的勘探潛力。即使現在很多潛在的資源難以經濟開采,但隨著技術升級,這部分資源遲早要動用。“對這樣一個超前的勘探領域來說,研究一定要走在鉆頭前面。” 王銅山說。
巖石樣本分析是從微觀尺度上研究;地震資料分析則是從宏觀尺度上研究,就像做CT一樣,對幾百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整體掃描。王銅山向記者展示通過疊前時間偏移技術重新處理后的地震剖面:“經過重新處理的地震資料成像效果好、清晰度高,能看到‘隆凹相間’的地層結構。這種溝溝坎坎、高低不平,是我們希望看到的,預示著此處存在豐富的成藏條件,可能會有油氣聚集。”
超深超老層系的研究,難就難在“深”和“老”上:有機質蘊含的信息十分有限,地質體經歷重重“劫難”變得支離破碎,非均質性極強,油氣分布規律難尋。加上地震、鉆井資料少,資料品質差,成藏信息不易獲得,一旦遇到巨厚膏鹽巖層,還會屏蔽地震信號,產生地質假象,讓研究人員難以做出準確判斷。
在進行天然氣成因判識研究時,由于超深超老地層蘊含的信息少,常規的二維交匯判識圖版無法見效。王銅山試了很多參數,卻一直無法突破。受成像測井技術的啟發,嘗試建立三維立體圖版,才終取得進展。
“超前項目研究不能單兵作戰,必須依靠多種技術手段,融合多個學科,依靠團隊協作。”王銅山說。12人組成的科研團隊中,綜合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構造、沉積儲層、成藏與區帶評價等多種專業人才。“學科交叉之處,也是創新之所在。”作為項目長,他還要不定期組織不同學科研究人員進行交流,保證各學科的研究始終圍繞關鍵問題進行。
“希望能盡快推出一口風險探井來驗證我們的研究,在超深超老層系里找到油氣。”王銅山說。
(原標題:天南地北石油人:古老層系“追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