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上下游】8月22日,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了2015年中國企業500強等榜單。首先,筆者帶大家對比下中國與外國500強企業。
目前我國制造業研發投入處于較低水平
2014年,中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即企業研發投入總量與產品銷售收入的比值為1.1%,而美國的這個數值是4%、日本3.4%。
在8月22日公布的中國企業500強和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分析報告中,這些數據恐怕令很多人大跌眼鏡。同是制造業,差距咋這么大?
“從世界范圍看,我國制造業明顯還是大而不強。”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副主任繆榮說,在制造業重新成為經濟競爭的制高點的大背景下,中國要想在世界制造價值鏈中占據有利地位,創新仍是重中之重。
中國制造業正面臨發達國家“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夾擊
2015中國企業500強名單一公布,不少人為“中國制造”舒了一口氣。中國制造業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的數量、規模均比去年有所提高。2009年以來,中國制造業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的企業數量持續減少,但今年有266家企業榜上有名,比上年增加6家。這266家制造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也比上年增長了3.25%,甚至制造業占500強總營業收入的比值都較上年提高了4.7個百分點。
然而,制造業總體盈利能力未有大的改觀,且虧損企業數量及虧損額均有增加。2015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去年共實現凈利潤5737.4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增幅較上年下降了5.57個百分點。在這些制造業企業中,六成企業年利潤額僅在10億元以內,只有8家企業利潤額超過100億元。另有46家企業虧損,比上年多15家。
500強企業尚且如此,中國制造業承受的壓力可見一斑。“大部分制造業企業正逐步從金融危機中恢復元氣。然而,規模增速下降表明中國制造業企業受到三期疊加的影響,特別是面臨著發達國家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前后夾擊。”繆榮說。
那么制造企業的研發投入為何偏低呢?
收入利潤微薄導致企業沒有研發投入的空間。“長期以來中國制造業依靠技術引進和模仿制造,在大規模投資基礎上快速形成了龐大生產能力。但粗放型的增長模式也導致制造業利潤偏低,從而陷入了利潤越低,越不敢投入研發的惡性循環。”繆榮說。
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也導致企業不愿或不敢加大研發投入。“技術創新是一個漫長積累的過程,從基礎研發到中試(產品正式投產前的試驗)的投入非常之大。可是,目前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尚缺乏震懾力。”王樹田清晰記得,協會幾次召開破解共性技術難題的研討會,企業都表示積極支持,可是終沒有哪個企業派出核心技術人員參會。“都想無償學藝,又都怕被人挖墻腳,這就是制造業創新中面臨的尷尬。當抄襲、仿冒等違法行為不用付出巨額代價時,企業就會缺乏創新的勇氣。”
創新投入是真金白銀,換來的更是真金白銀
如今,制造業流行一句話,“不轉型等死,轉型找死”。在結構調整的膠著期,要提高企業創新投入,增強企業創新活力,先得轉變企業家觀念,堅定企業家的創新信心。
“現在要爬坡過坎,傳統產業是二輪驅動,肯定走不動。注入資本和創新兩個新動力,變成四輪驅動,傳統制造業才能平穩轉型升級。”在中國500強企業、人民電器董事長鄭元豹看來,研發投入未必是從基礎研究做起,企業也可嘗試在范圍內收購傳統制造業可承接的前沿技術,以及國家鼓勵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新技術,既增強技術實力,又降低研發風險。
鄭元豹剛從美國收購了一批新技術,對制造業的未來并不悲觀。“我們收購的十年用不了一度電的家庭照明技術、可以變身空氣凈化器的油煙機技術,都是接地氣的新興產業。解決百姓生活頭痛的問題就是填補市場空白,大有可為。這種創新投入是真金白銀,換來的更是真金白銀。”
大河流水小河滿,制造業大企業應承擔起產業創新的人。大企業資源相對較多,技術積累更雄厚,在產業鏈中更有資本扮演“整合者”。中小企業“船小好調頭”,市場嗅覺更敏銳,往往是傳統商業模式和產品技術的者。結合二者優勢,大企業開放平臺,支持、培育中小企業創新,可以使產業創新指頭變拳頭,“化零為整”。今年7月,德勤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聯合發布的《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報告就指出,中國大企業應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可以通過轉型做孵化器來篩選項目,重點發揮大企業的集成創新和資源整合優勢,讓技術創新成為大企業奪取產業制高點的核心動力。
讓企業提高研發強度,不妨先給企業“減包袱”。根據《中國制造2025》,我國將統籌研究企業所得稅加計扣除政策,完善企業研發費用計核方法,擴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適用范圍。同時,中國企業家聯合會建議,國家應盡快建立多元化的技術創新資金投入體制,在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同時,政府應加大對基礎性、共性的行業關鍵技術投入力度,也應鼓勵風險投資進入技術創新領域。
(感謝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人民日報》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