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聚焦點】“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先,食以安為先。”保障食品安全成為保障人類生命健康的基礎,成為提高經濟運行和人類質量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李淼研究員帶領的課題組研究人員在有機磷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及裝置研發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開發的相關儀器通過了安徽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的專業檢測,檢測精度達到《食品中農藥大殘留限量》(GB2763-2014)的要求,各項指標均滿足現場快速檢測的需求。
據了解,自農業部與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大殘留限量》(GB2763-2014)于8月1日起正式實施以來,這一新版標準“規定了387種農藥在284種(類)食品中的3650項限量指標,較現行標準增加了65種農藥、43種(類)食品、1357項限量指標”,被認為“基本覆蓋了農業生產常用農藥品種和公眾經常消費的食品種類”。有著“史上嚴農藥殘留國家標準”之稱的《食品中農藥大殘留限量》(GB2763-2014)新版標準只是食品安全法實施以來,國家衛計委公布的400余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涉及數千項安全指標)中的標準之一。
與嚴格的標準執行所需的匹配就是,食品安全的快速檢測技術,以及對于物種鑒定等的新型檢測技術的需求——在傳統的食品安全檢測流程中,一般需要現場取樣、待測物預處理、儀器檢測、數據處理等諸多的步驟(后續幾個步驟往往在實驗室內進行),因而檢測過程繁瑣、分析時間長,往往無法滿足現場快速執法的需要。也就是說,大部分的檢測由食品安全監督人員采集樣品、由專業技術人員在實驗室內利用精密儀器根據食品的相關安全指標進行檢驗來進行(盡管目前也有快速檢測車的開發,但價格昂貴,無法在食品監管部門大面積推廣——對于超市、農貿市場、餐飲企業等,更是如此)。
以食品甲胺磷農藥殘留為例,目前的檢測方法有氣相色譜法(GC)、液相色譜法(HPLC)、分光亮度計、化學發光法、酶抑制法、毛細管電泳技術(CE)等,但是這些方法都存在儀器設備復雜、樣本前處理和測定操作繁瑣的局限。而且,這些檢測設備成本高、檢測費用高,對檢測人員的要求也高,不適合大量樣本篩檢,因而無法在基層的食品檢測部門中大規模應用,更不用說是在超市、農貿市場、餐飲企業,抑或是消費者中應用。
究其原因,現有的食品安全檢測儀器往往結構復雜,攜帶不方便。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李淼研究員帶領的課題組研究人員在有機磷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及裝置研發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開發的相關儀器通過了安徽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的專業檢測,檢測精度達到《食品中農藥大殘留限量》(GB2763-2014)的要求,各項指標均滿足現場快速檢測的需求。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課題組研究人員在國家“863”項目“農田生境感知關鍵技術研究”的支持下,開展了在衡量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方面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人員通過單光源多通路方法降低了光源功率波動的干擾,并引入嵌入式系統與網絡通信模塊,開發了小型化、快速農殘檢測裝置樣機。實驗表明,該裝置操作簡便、重復性好、抗干擾能力強、檢測數據實現云存儲,實現了農產品現場快速檢測,未來有望進行產業化應用與推廣。
此外,該課題組在農藥殘留檢測基礎技術研究方面也進行了大量探索,旨在通過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光纖調制、先進納米材料制備、微弱信號處理等技術,構建新型便攜式農殘拉曼光譜檢測系統,實現超痕量農殘的定性、定量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