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聚焦點】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過技術攻關,研發成功小行星采樣一體化裝置,并通過相關專家的驗收。有關專家將在小行星表面實現鉆取采樣、轉移密封、加熱生成氣體等功能,并將生成的可能含有有機組分的氣體輸送到后端分析儀器進行分析檢測。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合作研制生產的小行星采樣一體化裝置的驗收評審會在南京召開。參加會議的專家有常進、魯春林、姚大志、單文磊、季江徽、紀曉禾、高克明、尹小銘等。
此次由紫金山天文臺等共同開發的小行星采樣一體化裝置,全稱為“小行星采樣轉移與氣體生成等多功能一體化裝置”,是未來小行星深空探測任務的科學儀器之一——有機組分分析儀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采樣一體化裝置將在小行星表面實現鉆取采樣、轉移密封、加熱生成氣體等功能,并將生成的可能含有有機組分的氣體輸送到后端分析儀器進行分析檢測。
自2012年起,紫金山天文臺組織國內專家召開了多次有機組分分析儀的研討會。2012年10月,紫金山天文臺與五院總體部開始了有機組分分析儀的前端采樣儀器原理樣機的研制工作。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小行星采樣一體化裝置原理樣機順利研制成功。
在評審會上,五院總體部專家詳細介紹了小行星一體化采樣裝置的研制過程、性能參數、試驗結果等情況。聽取報告后,專家組對照研制技術要求與實驗測試大綱,在現場查看并檢驗了該裝置;就小行星采樣一體化裝置的研制生產、性能指標及存在問題等進行了提問,指出為滿足未來的深空探測任務需求該裝置今后可進行適應性改進。
與會專家一致同意通過該產品的驗收,并指出該原理樣機可實現小行星次表層土壤樣品的采集、樣品的分配和貯存以及樣品分析的預處理等任務,且各項性能指標均滿足合同要求。同時,該裝置的研制成功也為有機組分分析儀的后端分析儀器的研制夯實了基礎。后,與會專家希望雙方能夠以此次合作為契機,今后加強交流合作、優勢互補,深入推進小行星深空探測任務中相關載荷的研制工作。
雖然小行星殘骸以隕星形式頻頻光臨地球,但它們落地后遭地球物質污染,科學家希望就研究生命起源找到純凈樣本。探測器飛臨小行星后,將測量“亞爾科夫斯基效應”。小行星受太陽光照射,釋放熱能。能量反作用于小行星,日積月累,影響小行星運行軌跡,相關因素包括小行星形狀、表面物質組成、旋轉。
在采樣裝置的驗收工作中,驗收專家均對這一科研成果表示肯定,該采樣一體化裝置原理樣機可實現小行星次表層土壤樣品的采集、樣品的分配和貯存以及樣品分析的預處理等任務,各項性能指標均滿足要求。同時,該裝置的研制成功也為有機組分分析儀的后端分析儀器的研制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