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會議報道】2014年10月15日,北京市科委對監測中心聯合中國環科院申請的“大氣細顆粒物基準監測技術研究與規范建立”課題召開了立項論證會。會議由市科委項目主管工程師劉育松主持,項目主管單位市環保局科技標準處副處長王宣同,項目承擔單位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副主任石愛軍及課題主要參與技術人員,中國環科院工程師楊文出席會議。
我國現行的大氣質量標準制定時間較早,已明顯落后于當前的社會需求和歐美發達國家的標準。特別是在城市及區域大氣PM2.5污染嚴重的態勢下,我國尚未制定PM2.5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這與我國日益崛起的地位明顯不符。
據了解,“大氣細顆粒物基準監測技術研究與規范建立”課題矣在通過深入挖掘PM2.5手工監測和自動監測的技術疑點與難點,分析監測過程關鍵影響環節和過程,研究建立既與接軌,又適合北京地區特點的PM2.5監測技術規程及配套的質量控制方法,切實提高PM2.5監測數據的真實性與準確性,為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提供科學、客觀的數據評價結果。
立項論證會中,監測中心作為主要承擔單位對課題的研究背景、必要性、內容和實施計劃等內容進行了介紹。來自相關領域的5名專家,一致認可了該課題的任務和目標,并對課題相關內容和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詢問和討論,提出將課題研究成果與國家規范對接、并加強推廣發展國產監測儀器設備的建議,以取得更高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
專家組一致認為:該課題任務和目標可行、研究方法科學、技術路線合理、具有較大經濟社會效益,一致同意通過立項論證。按照專家論證意見,監測中心將進一步完善實施方案,積極準備課題的開展實施。
與該課題緊密相關的空氣監測儀器近年來一直是熱點。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曾表示,“十二五”期間,國內要建設近1500多個PM2.5監測點位,前期投入將超過20億元。但是在我國,巨額的市場中受益的卻不是中國企業。作為一家美國公司,賽默飛世爾2007年開始在中國銷售PM2.5監測儀器。
“現在安裝的儀器中,80%以上是國外技術的產品。”賽默飛世爾(TMO.NYS)中國環境儀器商務總監周曉斌曾說,PM2.5的密集監測啟動本身就是一個特別快速的過程,從空氣污染嚴重爆發PM2.5問題,到集中采購,中間只有大概一個季度的時間,而一臺儀器的研發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國外以美國為例已經大規模安裝了,它們的研究已經有5~10年的過程,在技術上比較成熟,有大的優勢。”
并非所有的企業都會因地制宜。有知情人士透露,已引進的一些國外企業設備,由于缺少關鍵性的配套裝置,檢測出來的數據其實并不真實。目前主流PM2.5監測技術包括β射線法和微量振蕩天平法,前者的儀器必須加裝動態加熱系統,才能滿足測試的參數指標要求。相比之下,國內的眾多環保監測儀器生產企業似乎更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