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傳統重點城市的大醫院渠道增長開始放緩,中國新醫改持續釋放的市場空間,開始激發跨國醫療器械巨頭不斷向下的動力,而本土醫療器械企業在守土有責的同時,也憑借收購先進醫療企業等方式向上突破,“兩強”角力之下,國內醫療器械市場的競逐預計將會更加激烈。
在中國,約80%的CT、90%的超聲波儀器、85%的檢驗儀器、90%的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80%的中監視儀、90%的生理記錄儀以及60%的睡眠圖儀市場均被跨國品牌所占據;而保守估計,西門子、GE和飛利浦三大外資公司分食了中國醫療器械超過七成的市場份額。
中金預計,2009~2015年間,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20%~30%之間;醫藥市場研究公司Frost&Sullivan也認為,到2015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總額將達到537億美元,市場的擴容將同時給本土醫療器械企業和跨國醫療器械巨頭創造的機會。
事實上,中國的醫療器械市場中外資巨頭與本土相互向對方勢力領域滲透的格局已經形成。
“基層市場非常大,對于跨國企業來說,本土企業的價格競爭優勢和當地市場資源優勢,是他們將不得不面臨的一個大挑戰。”人士分析到。
直到今天,低成本還是贏得大部分中國市場的不二法寶,顯然中國制造企業具有顯著優勢。例如,進口的冠狀動脈支架(即心臟支架)價格為3200美元,而國產只要2500美元甚至更低。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跨國企業主動和經銷商合作,推出更多的整套營銷解決方案,以及放下身段,針對中低端市場開發更多“經濟適用”的機器和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基礎醫療解決方案等,都是為應對在基層市場不具備的優勢所做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