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入千家萬戶
北京市的南水北調工程由國家干線工程和市內配套工程兩部分組成。“簡單地說,干線工程解決水怎么來的問題,配套工程解決水怎么用的問題。”2003年12月,北京境內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正式開工,2008年4月,北京段干線工程全部竣工。目前包括東干渠、密云調蓄工程等項目在內的北京各項配套工程全面進入決戰期。
“南水”從河北進京后,首先經房山北拒馬河渠首,繼續向北,來到南水北調進京的入口——惠南莊泵站,匯集到惠南莊泵站前池。為了加大流速,來水將經水泵加壓,被推流進入兩條長50多公里、內徑4米的PCCP管道(即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道)。設定兩條PCCP管道是為了應急,如果一條管道出現狀況時,另一條能夠保證輸水。
經過PCCP管道,“南水”到達永定河以西的大寧調壓池,這是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北京段工程中不多的幾塊裸露水面之一。上游來水經過惠南莊泵站加壓后,水流量很大,大寧調壓池因為保留了與大氣連通的一塊固定水面,可以有效地卸掉來水的壓力,保證泵站的穩定運行。
穩壓后,兩路分流。一路將穿永定河,過豐臺,沿西四環路北上,至團城湖調節池,長約21公里。另一路將向東進入南干渠和東干渠,形成以西四環、北、東、南五環為環帶的供水環路系統。
通過供水環路,可向沿線各個水廠供水,主要包括九廠、十廠、通州、亦莊、黃村、郭公莊等水廠,經過自來水廠處理后輸送至城市供水管網,后進入千家萬戶。
如何應對污染
南水進京后,北京自來水將面臨水源差異、水廠工藝及管網適應性等三個風險。北京市水務局會同市南水北調辦、市自來水集團也制定了相關應對措施。
為強化水質監測,南水北調水質監測責任將分段包干:京外段監測,主要由國務院南水北調辦負責;京內段干線監測,主要由北京市環保局、南水北調辦負責;進入水廠直至用戶的檢測,主要由市水務局、衛計委和自來水集團負責。
日前北京市環保局水和生態環境管理處副處長趙興利表示,北京將加強對進京水質的監測,具體方案目前已經有了一個初步意見。環保部門計劃在北京境內設立三處取水監測點,一處是南水進京的入水口,一處是大寧水庫調壓池,一處是南水通過暗涵到達團城湖的一段明渠處,所用的監測指標將符合地表飲用水標準。
為提高水質監測的公信力,中科院生態中心將作為第三方檢測機構參與政府水質督察,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社會媒體親身體驗水質抽測全過程,適時向社會公布水質情況。
如何調出“北京水”
據悉,北京將設立水資源調度中心,搭建水資源統一調度平臺,在江水進京初期,考慮全市的管網現狀,對南水采取逐廠調配、逐步增量、漸進擴大供水范圍等調度方式。
具體來看,初期按照江水與本地水源1:4的配水比例供水,隨后將根據管網情況逐步增大江水用量,計劃2015年配水比例調整到1:1。
為何初期采用1:4的配水比例?據介紹,就像老暖水瓶內有一層水垢一樣,北京市的老舊自來水管網中也有常年使用留下的垢層,如果初期南水比例較高,酸堿度略不同于本地水的南水,有一定可能讓部分垢層溶解,居民家中自來水就會變黃。
同時,自來水集團還將建設一個應急供水儲備中心,可以罐裝桶裝水、瓶裝水,一旦發現管網出現“黃水”等水質安全問題,可以生產大量的桶裝水、瓶裝水投放給居民,這個應急供水儲備中心具備能夠滿足50萬人一天基本飲水需求的應急供水能力。據自來水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該中心目前已經進入籌建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