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上海正感受著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帶來的新產業革命的律動:
近日,一個投資10億元、年產100臺套航改型燃氣輪機發電機組項目在閔行莘莊工業區奠基,用不了多久,市民就可用上效率更高、能耗更低的綠色能源;展訊通信設計的集成電路芯片,被韓國三星電子用于旗艦產品Galaxy系列智能手機,成為排名前20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
日前,由上海市經信委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組成的《迎接新一輪產業變革,推動上海產業創新轉型發展研究》課題組,聯合各方面專家力量,結合新一輪產業變革可能帶來的影響及發達國家經驗做法,為上海未來產業發展出謀劃策。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戴海波表示,上海產業目前處于創新轉型的關鍵階段,應當及早感觸到新產業革命的脈動。應主動謀劃,超前布局,爭取在先進制造業領域形成競爭優勢,利用新技術、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產業實力和整體競爭力。
重塑制造業新面貌
課題組認為,數字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是新一輪產業變革的實質,上海應瞄準這些重點方向,大力推動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電網、移動互聯網等應用發展,重塑制造業新的面貌。
比如,工業機器人是計算機、控制論、信息和傳感技術、人工智能、仿生學等先進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上海是我國早開展機器人研究的地方,也是我國主要的機器人產業集群區之一,應把工業機器人產業作為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切入點。
從上海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獲悉,他們研發的六自由度工業機器人已完成原型機開發工作。預計首批機器人生產線將在今年正式裝配于公司電梯控制成套系統制造車間。同時,他們的這個“工業機器人”項目已被列入“上海市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專項”。據悉,上海將推動工業機器人在汽車、鋼鐵、機械制造、船舶、醫藥、電子、食品等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示范應用;每年選擇5-10個代表制造業轉型升級方向、具有行業推廣價值的示范項目,給予一定的政策引導,擴大機器人及自動化生產線的應用。
提升服務業附加值
寶鋼人正在發奮,使產業由硬變軟,由黑變白。
生產在做減法,服務卻在做加法。寶鋼多年前就開始開發客戶服務系統VSS,面向汽車、家電等行業大客戶。這一頭通用汽車4S店的客戶一下單,寶鋼就知道需要匹配車用鋼材的用量和種類,同時另一端的原材料采購也按需響應。同時,通過網絡平臺的匯聚,寶鋼以較低的商務成本、少的中間環節向中小客戶銷售,中小企業也可以更低、更透明的價格買到鋼材。
事實上,近年來,上海的生產性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一直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速。2012年,全市生產性服務業重點領域重點企業營收增長16%,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增長12%,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超過18%,為全市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課題組建議,下一步,上海要瞄準工業軟件、云計算、3D打印等重點方向,提升研發設計、測試驗證、生產制造、營銷服務等環節的附加值水平,推動制造企業的服務化轉型。同時,圍繞產業鏈資源的整合,著重支持平臺經濟發展和總部經濟的發展,推動發展電子商務、線上線下結合、品牌經營、兩頭在滬等新的組織形式和商業模式。
傳統制造業待升級
課題組指出,上海迎接新一輪產業變革,不能只盯著先進制造業的部分,而必須通過采用新技術、發展新業態、推行新模式,促進傳統制造業的改造升級,實現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數據顯示,上海目前制造業結構中,先進制造業約占65%左右,主要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汽車、精品鋼材等其他先進制造業,另外還有35%的傳統制造業,也對產業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上海不是簡單地以“上海創造”、“上海服務”取代“上海制造”,而是應將“上海創造”、“上海服務”嵌入“上海制造”。
面對新產業變革日新月異以及上海制造業正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容量有限、商務成本高企等制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來源不再只是來自于單項優勢技術和產品,探索新模式和積極培育新業態已成為決定制造企業獲取核心競爭優勢、實現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當前,上海制造業應該抓住四種新業態和模式。
,基于二三產業融合的新業態和新模式。
第二,基于區域間產業分工的新業態和新模式。
第三,基于產業鏈細分與整合的新業態和新模式。
第四,基于產業組織特征變化的新業態和新模式。
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應從培育發展新興產業,轉變為培育發展產業鏈環節,再轉變為培育發展產業新形態和新模式
上海作為地處改革開放前沿、市場經濟先行、區域創新活力強的經濟中心城市,具有培育新業態和探索新模式的先天條件。
因此,課題組建議,要通過把握新一輪產業變革趨勢,不斷加快傳統制造業的技術革新。上海應對接國家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專項工程,加大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裝備、新材料的采用和推廣力度,推動制造業不斷提升技術內涵和產業發展能級。
據悉,今年上海將聚焦汽車、鋼鐵、裝備等領域,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投資的財政支持力度,促進傳統制造企業提高創新能力,加快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