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行業財報】3月14日,中航電測(300114)發布2023年年度報告,公司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16.77億元,同比下滑11.95%;歸母凈利潤9816.71萬元,同比下滑49.05%;基本每股收益0.17元。
報告期內,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3,014.08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加8,063.80萬元,主要系本報告期內公司加大應收賬款催收力度,銷售回款較去年同期增加所致。
報告期內,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6,975.40萬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393.16萬元,主要系本報告期內公司向聯營企業陜西華燕增資4,000萬元所致。
報告期內,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增加26,114.11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8,949.06萬元,主要系本報告期內公司為滿足日常經營發展資金需求以及加快推進智能測控(西安)園區等項目建設,公司取得的流動資金貸款及項目貸款增加所致。
隨著國家航空軍工產業快速發展及“互聯網+”、“一帶一路”等戰略的逐步實施,高精度工業測量與控制、自動化生產設備、系統解決方案業務等發展環境更趨優化。公司依托智能測控核心技術,以成為智能測控產品解決方案的一流供應商為目標,堅持軍用與民用領域并重,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中航電測目前業務和產品主要涉及飛機測控產品、配電類產品、吊掛投放系統、電阻應變計、應變式
傳感器、稱重儀表和軟件、智能傳感器、消費電子領域產品、智能物流裝備、工業稱重控制、智能倉儲、在用車檢測、特種車輛檢測、智能駕培、智能交通信息系統、ZOS
管理軟件、電磁閥等多個方向及領域,按照業務屬性劃分為航空軍品、傳感控制、智能交通等業務板塊。
報告期內,在市場需求疲軟、社會預期偏弱、經濟結構調整沖擊等嚴峻復雜外部環境下,公司主要經濟指標有所下滑。受行業政策變化等因素影響,公司航空軍品業務受到較大沖擊,收入及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另因國際、國內市場需求不足,公司傳感控制等核心業務經營業績不達預期,致使公司本年整體經營業績承壓明顯。
報告期內,公司年度主要重點工作的執行情況如下:
(1)加大研發投入,創新驅動發展
報告期內,公司高度重視創新研發,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增強企業競爭實力。2023年研發投入強度超過10%,研發人員占比達到25%。截至目前,共有專利305項,年度新增專利、軟著70余項。深入推進研發體系改革,建立研發體系能力分級評價機制,加強重大重點項目立項論證與評審;關鍵基礎材料工藝攻關、油墨印刷試樣、激光調阻技術等基礎研究、技術預研取得顯著突破;子公司漢中一零一航空電子設備有限公司建成高水平全數字/半物理綜合仿真驗證平臺;完成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定,參與3項國家級重大研發計劃,成功申報省部級縱向課題2項。
(2)落實強軍首責,拓寬發展賽道
報告期內,公司大力落實興裝強軍首責,緊盯目標主機廠所重點平臺機型,進一步提高主力平臺站位;大力發展“傳感器平臺”,以接近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液位傳感器等產品為核心,強化低成本和快速反應競爭力,加速在航發、航天、戰車、船舶等領域的應用推廣;深挖民機市場機遇,實現在無人裝備、非航防務新賽道的突破。完成 AG600 配套產品的狀態凍結和貫改產品交付,全力推進適航認證工作;傳感器類產品在 C919、C929 大型民用飛機領域實現配套突破;進入無人機通航運輸和民機“客改貨”領域,形成航空貨運系統“通用部/附件、投送任務系統、裝載測量系統”三大核心研制與配套能力,實現 ARJ21 客改貨、AG600M 部附件配套、兩型機投送系統裝機試飛,亮相亞洲通航展。
(3)培育新興產業,業務亮點呈現
報告期內,消費電子業務正式進入汽車電子、機器人領域,產業鏈布局不斷優化;成立數智產業部,發揮市場牽引作用,數智產業已經成為公司發展的重要增長引擎;醫療電磁閥正式得到國內頭部客戶認可,同時進一步向工業電磁閥領域拓展,控制器件即將跨入快速發展賽道;一型傳感器獲批衛生型傳感器認證,取得進入細分市場領域新突破;自研新能源汽車運行安全檢驗系列裝備首次“亮相”,開拓新能源汽車安全檢測市場,成為機動車檢測裝備創新發展的先行者。
(4)強化戰略引領,構建數智能力
報告期內,公司對標世界一流,構建以戰略為牽引、以信息化為工具的運營管理體系;啟動NQMS 體系建設工作,制定并實施數智規劃,協同推進組織優化和數智轉型;導入“五看三定”模型,共建市場洞察團隊,建立從產品端、市場端進行市場洞察的互鎖機制,強化戰略邏輯和牽引性;結合“1+4”清單管理,推動計劃管理信息化建設,實現規劃導向計劃的工具準備。
(5)完善體系建設,優化治理能力
報告期內,公司開展治理結構模型研究,不斷夯實治理基礎,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促進“三會一層”歸位盡責,形成運行有效的授放權機制,構建起以公司章程為核心、以“三重一大”制度為鏈接、以各決策主體權責清單和議事規則為依托的現代企業制度體系,黨委會、董事會、經理層行權層層遞進、逐級細化,實現了決策過程的有效銜接、協調運轉。
(6)加強隊伍建設,強健發展根基
報告期內,公司不斷加強制度約束,持續強化領導干部任事擔當、履職盡責;開展“高績效經理人”專項學習研討,全級次推進干部導師制,持續打造高素質干部隊伍;成立首席專家工作室“創新工作站”,構建分層分類培訓培養體系,逐步形成面向員工成長、支撐發展的學習型組織;實施招聘精細化管理,提高面試成效;豐富創新人才引進模式,通過“直播帶崗”、“空中宣講”等形式引進新員工。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