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文件】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夯實計量技術基礎,提升計量能力和水平,筑牢四川計量戰略優勢,增強計量工作對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等的支撐作用,促進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四川省人民政府制定了《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重大技術裝備、電離輻射等測量領域領先優勢進一步凸顯,計量基礎支撐能力、科技創新能力、服務發展能力和現代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其中,保存、維護國家計量基準、副基準36項,建立社會公用計量
標準4500項,擁有國家標準物質500項,建成國家計量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2個;建成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1個、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6個,省級計量數據建設應用基地2個;主持及參與編制國家計量技術規范25項、編制地方計量技術規范150項。
到2035年,建成國家計量基準戰略備份基地,計量科技實力躋身全國前列,關鍵領域計量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重大技術裝備、電離輻射、新能源為特色的現代先進測量體系逐步健全,服務保障產業發展能力大幅躍升,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形成有力支撐。
在夯實計量基礎,整體提升計量支撐能力方面,《實施意見》提出:
加強計量基礎和關鍵技術研究。緊盯計量技術發展前沿,充分發揮中測院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在川高校、
科研院所、骨干企業等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的研發優勢,加強計量基礎和關鍵技術研究。圍繞我省航空與燃機、釩鈦稀土及特色材料、軌道交通、智能裝備等產業領域,加快現代技術與傳統計量融合融通研究,推動計量技術向數字化、系統化、智能化精密測量方向轉型。加快以遠程、在線、動態等為主要特征的環境和安全監測系統、智能電網氣網以及醫療健康等領域計量技術研究,增強快速檢測反應能力。研究數字化模擬測量、工業物聯、跨尺度測量等關鍵技術,建立扁平化場景高適應性的量值溯源體系。
提升計量基標準能力水平。實施計量基準強基工程,依托我省36項國家基準、副基準,強化量值源頭能力供給,推動國家計量基準戰略備份基地建設,推動提升國家最高測量能力。聚焦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等產業,升級、改造、新建一批國家計量標準。結合《國家實施強制管理的計量器具目錄》,圍繞糧食購銷、綠色低碳、幾何量精密測試等領域,統籌規劃、建設、改造一批省、市、縣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形成以國家計量標準、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部門行業計量標準、企事業單位計量標準為主體的層次分明、鏈條清晰的計量標準基礎設施網絡。
加大標準物質研制力度。以環境監測、生物醫藥、食品安全、能源化工等領域為重點,加強關鍵新污染物、臨床檢驗原料藥中雜質、茶葉、天然氣等標準物質的研制、比對和應用。探索建立標準物質質量追溯制度,建設標準物質量值核查驗證實驗室,開展國家標準物質在制備、定值、保存、溯源評價及量值傳遞應用新模式等方面的系統性研究與評價,提升標準物質不確定度評價水平,支持研制生產更多“四川造”高端標準物質。
加快計量技術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推動計量技術機構創新發展,提升各級各類計量技術機構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支持中測院等在川計量技術機構建立高分子材料、牽引動力、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計量比對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先進測量實驗室。加強計量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支持省屬高校自主設立計量相關二級學科、新興交叉學科及計量相關專業。選拔技術骨干申報國家、省級人才計劃,培養一批計量領軍人物、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我省計量專家人才庫。鼓勵建立首席計量師、首席工程師、首席研究員等聘任制度。
推進計量領域交流合作和區域協調發展。深化川渝兩地計量工作交流合作,加強與國際計量組織的交流合作。更好發揮西南國家計量測試中心和省級區域計量測試中心作用,完善區域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推動區域計量互認,強化區域計量科技創新合作,開展區域計量比對。優化區域發展互助,落實計量援藏、援彝,推動區域計量協調發展。
在強化計量應用,著力拓寬計量服務領域方面,《實施意見》提出:
增強計量公共服務平臺能力。緊貼我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需求,打造專業化的計量公共服務平臺,為產業發展提供全產業鏈、全溯源鏈、全壽命周期的計量測試服務。建成國家白酒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力爭獲批籌建國家天然氣和氫能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完成機械制造、軌道交通、油氣化工、冷鏈物流等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依托“川質通”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在關鍵領域實現“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全鏈條服務,形成規范有序健康的計量服務市場。
提升企業計量基礎水平。引導企業建立完善計量管理制度和保障體系,推動企業開展計量檢測設備的智能化升級改造,實現數字化轉型,建設智慧工廠。開展工業企業計量標桿示范,實施中小企業計量伙伴計劃,組織“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活動,全面提升中小企業計量保障能力。
推動儀器儀表制造業發展。結合全省計量器具制造產業特點和分布,分類施策,進一步優化型式批準流程。有序推進民用水表、燃氣表“兩檢合一”。重點支持一批具有科技創新實力的企業,加強儀器設備核心器件、核心算法和核心溯源技術研究,加快量子傳感器、太赫茲傳感器、高端圖像傳感器、高速光電傳感器等傳感器的研制和應用,強化環境監測計量系統、資源管理計量系統、油氣計量系統、燃氣泄漏檢測設備及系統、安全檢測計量設備及系統等方面的開發應用,實現關鍵計量檢測設備自主化,提升“四川造”計量測試設備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
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依托我省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開展計量技術和方法、測量儀器、測量系統研究,完成新能源等計量技術規范規程的制修訂。推動天然氣能量計量方式變革。健全“雙碳”計量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推動重點用能單位全部規范配備和使用能源計量器具。持續開展能源計量審查和能效、水效標識產品監督檢查。完善溫室氣體排放計量監測、考核體系,推動建立碳計量測試中心、碳排放計量數據中心,實現碳排放計量數據共享。
服務大眾健康和安全。加快醫療健康領域和公共安全領域計量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疾病防控、高端醫療器械、體育設施和器材、營養與保健食品等領域關鍵計量測試技術應用水平,不斷增強衛生健康行業的全過程計量信息化能力和對生物安全、病媒生物檢測、監測網絡建設的計量覆蓋能力。加強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筑施工、燃氣等領域安全生產相關計量器具的研制生產,提升公共安全領域的計量服務能力。
加強交通運輸計量保障。聚焦軌道交通、航空、公路和水路領域重大工程、重大裝備、重要運營線路計量需求,擴大交通一體化綜合檢測、監測設備量值溯源、智能汽車計量測試方法等技術應用范圍,服務智慧交通建設。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無人機等測試評估能力建設,有效提供計量科技創新服務及系統測試解決方案。
助力數字四川建設。依托省大數據資源中心、省重點耗能企業在線監測平臺等數據資源,打造省計量數據中心。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與計量結合的研究與應用,培育一批計量數據應用基地。以量值為核心,提升數字終端產品、智能終端產品計量溯源能力。加強智能傳感器等關鍵參數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提升物聯網感知裝備質量水平。
在優化監管方式,切實提升計量精細化管理水平方面,《實施意見》提出:
增強計量依法治理能力。推動《四川省計量監督管理條例》及相關法規規章制修訂。組織開展地方計量技術規范的制修訂、實施及效果評估,完善全省計量技術規范體系。爭取更多國家級計量技術委員會落戶四川,不斷完善省級計量技術委員會工作機制和管理規則。建立健全查處重大計量違法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執法聯動機制,構建“高效協作、上下貫通”的計量執法格局。
推進計量信用監管。完善誠信計量體系,建立“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主、政府部門推動為輔、社會各界監督為補充”的誠信計量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信用激勵和約束機制。在商業、服務業等領域開展誠信計量行動,強化市場主體責任,推行經營者誠信計量示范活動。加強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誠信計量社會共治可信服務平臺建設,完善“數據可信、服務透明”的誠信計量信息公開機制。建立市場主體計量信用記錄制度,高效使用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等信用監管工具,推進計量信用分級分類監管、“雙隨機、一公開”監管。
創新智慧計量監管模式。通過儀器智能化、數據系統化,打造新型智慧計量監管體系,建立全省智慧計量監管服務平臺和數據庫,實現全省強檢計量器具溯源數字化管理。在加油(氣)機、水電氣表、充電樁等民生領域探索建立以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為特征的非現場監管模式,并接入四川省“互聯網+監管”平臺。
突出民生計量監督管理。圍繞貿易結算、安全防護、水文水資源、醫療衛生、糧食購銷等領域的計量監管需求,建立健全民生計量長效監督機制,加強集貿市場、加油(氣)站、充電樁、餐飲業等場所(行業)在用計量器具專項監督檢查,強化定量包裝商品計量監督管理。
強化計量技術機構管理。建立“政府主管部門牽頭、計量技術委員會主導、測量能力比對實驗室組織、計量技術機構參與”的測量能力核查制度,加強對計量技術機構的能力核查、工作質量審查,嚴厲打擊偽造計量數據、出具虛假計量證書和報告等違法行為。
此外,《實施意見》還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政策支持;加強宣傳引導;加強評估考核等四項保障措施。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