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標準】根據《國家計量檢定規程管理辦法》,全國電磁計量技術委員會高壓計量分技術委員會組織起草了國家計量技術規范《輸變電設備在線監測裝置校準規范 紅外成像在線監測裝置(征求意見稿)》。為進一步提高國家計量技術規范質量,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電力設備紅外成像監測技術成熟、裝置裝用量大,在輸變電設備狀態監測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相較手持式
紅外熱像儀而言,紅外在線監測裝置的應用場景決定了該類產品具備以下特點:1)前端傳感單元與后臺成像處理系統是相對獨立的單元,數據通過網線或其他方式傳輸;2)安裝在現場難以拆卸,運行環境復雜多樣,需考慮現場校準的影響因素及實施方式;3)通過被監測對象的溫差的演變趨勢實現狀態預警,因此,對監測裝置分辨細小溫差的能力、現場測量回路的信噪比有更為具體的要求。因此,手持式熱像儀的校準方法并不能完全解決輸變電紅外在線監測裝置的校準問題。
因此,編制本校準規范,是規范開展紅外在線監測裝置各項計量性能參數量值溯源工作的前提;是確保能及時發現監測裝置計量性能降低或喪失的重要手段;能避免監測裝置錯判、漏判輸變電設備運行狀態,進而避免引發電力設備事故、造成經濟損失。
本規范依據國家計量技術規范JJF 1071—2010《國家計量校準規范編寫規則》編制。JJF 1071—2010《國家計量校準規范編寫規則》與JJF1001—2011《通用計量術語與定義》、JJF1059.1—2012《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共同構成支撐本校準規范制定工作的基礎性系列規范。參考JJF 1187-2008 熱像儀校準規范;JJF(軍工)78-2014 紅外熱像儀成像特性參數校準規范;GB/T 19870-2018 工業檢測型紅外熱成像儀等文件編制而成。
按照國家計量技術規范的編制要求,本文件內容結構上主要包含目次、引言、正文、附錄四個部分。正文包括: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計量單位、概述、計量特性、校準條件、校準項目和校準方法、校準結果表達、復校時間間隔共9個章節。附錄包括4個部分:附錄A 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示例(實驗室校準)、附錄B 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示例(現場校準)、附錄C 校準原始記錄格式、附錄D校準證書內頁格式。
校準環境條件:
實驗室校準的環境條件應滿足以下要求:電源電壓:(220±11)V;電源頻率:(50±0.5)Hz;環境溫度:(20±5)℃;相對濕度:不大于85%,無凝露;無強環境熱輻射。
現場校準時,被校紅外監測裝置和標準黑體輻射源的供電電源條件、所處的環境條件應符合其使用要求;除此之外,現場校準的環境條件宜滿足以下要求:環境溫度:(5~40)℃;相對濕度:不大于85%,無凝露;風速不大于5m/s(風力等級3級及以下),且天氣晴朗,無雨、雪、霧等情況;被校紅外監測裝置與黑體輻射源之間的空間區域內無其他明顯熱輻射體(如運行中的變壓器、電抗器等)。
校準前準備:
a)外觀及通電檢查
實驗室校準時,采用目測法進行外觀及通電檢查,檢查內容包括:
——監測裝置本體工作正常、后臺顯示正常;含云臺或底座者,云臺或底座運動正常;
——監測裝置前端單元或后臺處理系統明確標明名稱、型號、測量范圍、最大允許誤差、制造廠名稱、出廠日期、出廠編號等信息;
——監測裝置通電后,顯示屏、指示燈應正常,各單元應正常工作;
——使監測裝置通電后的熱機時間達到制造商的要求后,再進行測量;
——監測裝置光學鏡頭上有無影響成像效果的遮蔽物(如灰塵、落葉等);如有遮蔽物,應按使用說明書清潔鏡頭。
現場校準時,監測裝置處于通電運行狀態,采用目測法進行外觀檢查,檢查內容包括:
——監測裝置本體工作正常、后臺顯示正常;含云臺或底座者,云臺或底座運動正常;
——監測裝置前端單元或后臺處理系統明確標明名稱、型號、測量范圍、最大允許誤差、制造廠名稱、出廠日期、出廠編號等信息;
——監測裝置光學鏡頭上有無影響成像效果的遮蔽物(如灰塵、落葉等);如有遮蔽物,應按使用說明書清潔鏡頭;
——監測裝置前端單元與后臺處理系統通訊流暢,成像畫面無卡頓現象;有云臺操作功能的監測裝置,還應檢查云臺,確保云臺操作無卡頓或失控情況。
b)絕緣電阻
實驗室校準時,采用交流電源供電的監測裝置開展絕緣電阻試驗。使用絕緣電阻表測量被校監測裝置電源輸入端與機殼之間的絕緣電阻,試驗電壓500V,絕緣電阻測量值應不小于20MΩ。
c)介電強度
實驗室校準時,采用交流電源供電的監測裝置開展介電強度試驗。使用耐電壓測試儀在被校監測裝置的電源輸入端與機殼之間,施加工頻電壓2kV,歷時1min,應無飛弧和擊穿現象。
本規范適用于輸變電設備紅外成像在線監測裝置在-20℃~350℃溫度范圍內的實驗室校準和現場校準。本規范不適用于輸電線路紅外巡檢無人機、防山火紅外監拍裝置的紅外成像相關性能參數的校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